基本情况
建设成效
经验做法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产城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
产城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
基本情况
建设成效
经验做法

政和县位于福建北部,是原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是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廖俊波先进事迹传习地和朱子文化孕育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挂点政和,先后三次到政和指导工作,为政和的经济社会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政和县紧抓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实施契机,结合县城西拓和产业转移实际,积极打造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产城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按照“点上出精品,线上有美景,一区一主题”的要求,创新“一统四联”(即统一规划,县乡联动、支部联动、村企联动、干群联动)工作机制,带动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并以点带面,引领全县乡村全面振兴,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跨越发展。

2022年,示范区6个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23.1万元,比增6.5%;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538元,比增13%,增幅度均超过福建省平均水平。

示范区宣传片
“彩”耀政和

特色农业上。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各村发展茶叶、水稻、食用菌等特色现代产业,建立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推广基地1000亩。西津生态茶园获评市级绿色生态茶园示范基地,石圳白茶小镇获评福建省特色小镇,白茶产业项目串点成线,形成独具特色的白茶产业经济带。

产业园区上。镇域内有省级同心经济开发区、中国白茶城和松源、龙岗、蝴蝶街、西津四个镇级工业平台,企业250家,其中规上企业14家,初步形成以机械制造业为主,茶产业、竹制品深加工为辅的“1+2”产业布局,省级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118家,投资超150亿,综合发展水平排名连续6年攀升,在省级开发区中位列37名,闽辉、一品红、品匠、格绿、瑞昌等一批茶、竹农业企业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22年新增开工入统政宁茶叶、佳木茶叶等5000万元以上茶竹产业项目14个,总投资13.91亿元。中国白茶城完成投资7亿元,入住茶企139家,累计市场销售额20亿元。2022年政和白茶实现产值19.33亿元,增幅14.58%,其品牌价值达到46亿元,政和县获评2022年度“三茶统筹”先行县域称号。

乡村旅游上。通过实施红色教育实训基地道路工程,将示范区内的石圳湾景区与廖俊波先进事迹传习地、中国白茶城、星溪书院等文旅项目相连接,推动白茶文化、红色文化、朱子文化融合发展,形成环石圳湾旅游文化经济产业带。2022年,石圳湾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入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示范基地”,并按照“公司运作+集体受益”模式,成立政和时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将景区收益按比例进行分成,实现与村民共建共治共享。全年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同比增长8.5%;实现旅游收入2000万元,同比增长10%;带动村民户均增收2.2万元。

产城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一)统一规划,实现产城融合有机衔接。示范区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发展定位,聘请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专业团队,根据《政和县新城建设控制性规划》要求,对示范区进行整体统一规划,重点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动茶、竹等优势产业集中。

立足产业分布特点和地理环境特点,示范区规划建设了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畲族文化及绿色农业创业园、赤岐白茶标准化产业园、新时代农村社区、环石圳湾旅游文化经济产业带等“三园一区一带”,实施了政和白茶产业园配套道路工程、田园综合体步道工程、长城茶青交易市场、西津村乡村振兴畲族文化及绿色农业创业园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红色教育实训基地及道路工程、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新时代社区基础设基础设施等一批补短板项目。

红色教育基地“白改黑”道路工程

红色教育基地“白改黑”道路工程

万亩良田道路工程

万亩良田道路工程

(二)四级联动,实现项目建设高质高效。示范区实施的政和白茶产业园配套道路工程、田园综合体步道工程等7大类18个项目全部按照序时进度完成。一是县乡联动,强化责任落实。坚持“县级统筹、镇村主责”工作机制,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双组长”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专项工作方案,项目区所在石屯镇相应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工作机构,组建专班全力推进。同时,选派8名省级科技特派员、下派4名干部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安排6名基层党群工作者驻村工作。二是支部联动,强化工作落实。探索“跨村联建”机制,选择带动示范效应明显的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松源村、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西津村作为领建中心村,以强村带弱村,推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共赢的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新格局。示范区内6个村均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项目实施小组,并组建由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网格员等组成的质量监督队、志愿服务队、矛盾化解队等三支队伍,全方位服务好项目建设。三是村企联动,强化联农带农。积极探索“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利益联结带动模式,采取土地流转、订单农业、企业就业、土地入股等多种参与方式,共形成78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1108户农户实现增收,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四是干群联动,强化主体作用。项目实施前期,共召开村民代表大会6次,村民小组座谈会21次,入户1200多次,收集意见建议108条。

(三)完善设施,实现产业发展提质增效。通过实施政和白茶产业园配套道路工程、田园综合体步道工程、长城茶青交易市场、西津村乡村振兴畲族文化及绿色农业创业园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夯实产业转移基础,吸引生产要素流入,实现产城融合、产业兴旺。

政和白茶赤岐产业园

政和白茶赤岐产业园

中国白茶城

(四)优化服务,实现乡村环境宜居宜业。积极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全力推进新城建设,城市框架逐渐拉开,城乡功能、品位品质不断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集镇建设上,实施主街道缆化工程,完成道路“白改黑”2.5公里,配套照明、给排水、雨污分流、绿化等。建立停车场3个,设置停车位200余个,优化集镇公共服务功能。环境整治上,通过美丽庭院创建、文明家庭评比等活动,示范区内开展村庄整治行动60余次,拆除违建房屋、羊圈等26处,整治裸房307栋,面积65542平方米,改造提升沿线店铺51家,拆除沿线小、旧、破广告52个。松源村、西津村被评为省级绿盈乡村。乡村治理上,示范区积极推广西津村“五讲四动”工作机制,即村两委人员做到“有话好好讲、有话当面讲、有话桌面上讲”,在工作中形成“党支部领动、合作社推动、党员(干部)带动、群众行动”的生动局面,着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西津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产业“白改黑”道路工程

石屯镇集镇缆线及道路白改黑工程

经验及启示

党建引领带动是项目高质量建设的关键所在。在中央彩票项目建设中,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推动,乡村两级党组织全力配合,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为项目顺利规划设计、用地报批及征迁、施工等提供根本的组织保障。

群众广泛参与是项目高质量完成的根本保障。通过构建“共谋、共管、共建”推进模式,引导村民支持配合和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征地拆迁等工作,把“干部在干、群众在看”转为“干部要干、群众跟上”,充分发挥了群众主体作用,调动了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干部良好作风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助推器。各级党员干部认真践行廖俊波先进事迹,坚持“5+2”“白+黑”工作常态,全力投入到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建设中,用实际行动兑现 “百姓的福祉就是我们的事业,百姓的困难就是我们的责任”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