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建设成效
经验做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
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
基本情况
建设成效
经验做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域面积2053平方公里,辖4镇4乡(其中4个瑶族乡),共105个行政村5个社区,1552个村民小组2622个自然屯57341户22.9万人,常住人口18.82万人,居住着汉、壮、瑶三个主体民族,其中汉族、壮族、瑶族分别占总人口的45%、33%和22%。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努力奋斗下,凌云县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蚕桑之乡、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名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中华诗词之乡等荣誉称号。素有“古府凌云”“茶乡凌云”“山水凌云”“长寿凌云”“活力凌云”“壮志凌云”之美誉。
  202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7.18亿元,财政收入3.0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3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04元。2023年第一季度GDP增长10.6%,一产增长5.3%,二产增长27.2%,三产增长5.9%;固定资产投资4.49亿元,同比增长3.2%;2023年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础上报数为6250元,同比下降52.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础上报数为4688元,同比下降30.2%。

学生在彩架村红八军彩架突围纪念馆听讲解员讲述红八军彩架突围故事

工作队一行走向彩架村红八军战斗纪念碑

彩架村红八军纪念馆

凌云县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位于凌云县伶站、下甲2个乡镇,覆盖19个行政村,以汉、壮、瑶三个民族为主,区域面积498平方公里。示范区围绕“一条红线一个核心两个基地”的空间布局,依托红八军彩村突围战红色革命资源,不断拓展红色教育基地元素,完善红八军彩村突围战红色教育精品线路,以打造绿色高端家居产业园为核心,创建两个产业发展基地(2000亩油茶低产改造示范基地和标准化养殖基地),对周边村屯人居环境进行提升改造,建成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

双达村——油茶林

彩架新风貌

伶兴村村屯风貌

凌云县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极大地推动示范区村屯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提档升级,效益得到增强。

一是乡村发展方面。2022年,示范区域内优势特色农业产值18242.31万元,比2021年17629.47万元增长34.76%;农业产业中一产产值3.0265亿元,同比2021年增10.2%,二产产值0.80325亿元,同比增长12%,三产产值3.15亿元,比增长9%;红色旅游收入规模7881万元,同比增长9%;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100%,比2021年95%提高5%;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41%,比2021年40%提高1%;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41.55%,比2021年41.50%提高0.05%;返乡创业2080人,比2021年1463人增长42%;2022年示范区内培育农村专业技术人才124人,比2021年103人增长20.4%乡贤人数557人,比2021年286人增长94.7%;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行政村数量15个,比2021年9个增长66.6%;农业保险参保户数4357户,比2021年4328户增加29户;至2022年授信农户7488户,比2021年增加1262户;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297.28万元,比2021年235万元增长2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26元;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总额6279.8088万元,比2021年37864万元增长83.41%;农村优势特色产业带动就业人口数6861人,比2021年6534人增长5%。

二是乡村建设方面。农村道路建设同比2021年,增加43.68公里;农村集中供水覆盖6850户;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体育健身场所、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的行政村19个,实现全覆盖;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行政村18个,同比增加5个;农村卫生厕所9812户,同比增加196户;编制了村庄规划(或纳入上一级发展规划)的行政村18个,同比增加16个;获得国家级特色文化村落相关荣誉的行政村2个,同比增加2个;示范区内可移动革命文物13件;登记革命旧址、遗址1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1家;县级及以上命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景点)2处,同比增加2个。

三是乡村治理方面。开展积分制管理的行政村5个,同比增加5个;革命先辈的后人、退役军人中现任村两委成员的10人;开展普法活动宣传25次,同比增加13次;治安案件发生116起,同比减少48件;刑事案件发生63起,同比减少26件;开展红色主题文化教育活动次146次,同比增加94次;现役、退役军人家庭370户;文化教育活动29次,同比增加14次;“三下乡”活动开展500余次;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行政村19个,实现全覆盖;县级以上文明乡镇2个;县级及以上文明村16个,同比增加4个。

示范区组织开展院坝会

示范区开展第一书记“夜话”活动
【典型1】广西凌云县:制定“三张清单”,整理“两个列表”推动乡村建设行动纵深开展

凌云县坚持全域党建引领全域乡村振兴,以“干部回乡·扮靓家园”大行动为抓手,创新制定县、乡、村三级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三张清单”,全面梳理汇总现有资源和各类政策,形成“两个列表”,为乡村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制定“三张清单”,全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制定县、乡、村三级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任务清单、责任清单、项目清单,弄清楚“建什么”,搞明白“怎么建”,推动乡村建设工作走深走实。

一是制定“任务清单”明底数。结合乡村振兴“大学习、大培训、大调研”活动,深入研究《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对照《凌云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梳理出县、乡、村三级乡村建设任务,逐项摸清乡村规划、农村道路、公共服务等12个领域的建设现状,找准乡村建设短板弱项,形成《乡村建设任务清单》。

二是制定“责任清单”定计划。针对乡村建设要求、现状以及短板弱项,倒排工期,逐项逐条制定2022—2025年度任务目标,细化工作举措,明确工作责任,将建设任务分解到具体的乡(镇)、单位和个人,形成《乡村建设责任清单》。

三是制定“项目清单”强抓手。对照目标任务,科学谋划一系列群众需求强烈、短板突出、兼顾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乡村建设项目,形成《乡村建设项目清单》,分年度有序组织实施,力争到2025年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乡村具备更好生产生活条件,宜居宜业面貌逐步形成。

二、整理“两个列表”,精准把握乡村建设支撑要素

一是汇总全县资源,形成“资源列表”。开展“清产核资”专项行动,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和县乡两级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固定资产列表。全面梳理旱改水、增减挂钩、土地开垦、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林木收储和林地流转等项目,形成有效资源列表。编制《凌云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凌云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规划,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形成旅游文化资源列表。
  二是梳理各级政策,形成“政策列表”。组织各行业部门逐条研究上级政策,搞清楚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发力点,梳理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土地整治、产业发展、农业金融、生态治理以及民生领域等系列涉农文件,分类造册,整理出政策列表。共梳理国家层面政策48份,自治区层面政策164份。

三、突出“三个引领”,示范带动乡村建设全域推进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出台《凌云县全域党建引领全域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实施基层组织强堡垒工程,开展村支书“亮绩打擂”大比武和实战考核,开展“书记拉练”“第一书记进校园”“第一书记夜话”“院坝会”等活动,建立导师帮带、头雁论坛等机制,健全“双联双包”工作机制,县乡领导到联系点开展联系工作,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二是突出干部引领。组织开展“干部回乡·扮靓家园”大行动,打造微景观,形成具有“坡顶屋脊封檐板,墙裙窗阁有特色”的典型示范,村屯逐步实现垃圾不落地、杂物不乱堆、污水不见天、棚圈不乱搭、人畜不同院的宜居环境。

三是突出示范引领。以中央彩票公益金“一条红线、一个核心、两个基地”示范带和“泗水缤纷”田园综合体示范带等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党建+联户连心+志愿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推动沿线3个乡镇8个行政村15个村庄整治提升,形成了长达30多公里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建成平怀村、彩架村2个3A级旅游景区,与浩坤湖、泗城州府、茶山金字塔3个4A级景区串连成线,乡村“形”“实”“魂”全面提升。

【典型2】广西凌云县以彩票公益金助力老区探索“党建引领+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之路

2022年以来,凌云县依托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以党建为引领,围绕“一条红线、一个核心、两个基地”空间布局,以红色文化教育为轴线,绿色高端家居产业园区为核心,带动建设油茶低产改造示范基地和伶兴养殖示范基地,打造集红色革命教育、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农家体验于一体的红色旅游乡村,探索了一条“党建引领+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坚持党建引领,建设红色乡村

凌云县重点围绕革命老区红八军突围战遗址沿线,加强规划、倾斜项目、完善治理,着力打造红色乡村。

“红色主题”定规划。总结提炼彩架村“红色彩架·缤纷织锦”村庄发展主题。邀请国内高水平规划设计单位聚焦红色主题,采取“三个一”规划思路,即一幅项目规划图、一张项目计划表、一份项目规划说明,规划布局红色景观和房屋风貌,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

红旗领航抓建设。利用彩票公益金约600万元在园区旁建设一个木材产品等建材产品交易市场,投入彩票公益金约1600万元实施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对园区所在的集镇和周边村屯人居环境进行提升改造。

红色网格强治理。创新党群联动新模式,整合党员、乡贤、青年志愿者等队伍组成红色治理网格,在执行“一约五会”规定等日常生产生活中率先引领示范。动员群众自发成立“乡村振兴理事会”“村屯公益事业群”等,共同制定村规民约,让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治理。建立“党建+网格+邻里自治”模式,设置“彩架议事亭”,形成了党群联动齐抓共管的乡村自治局面。开展“干部回乡·扮靓家园”大行动,通过干部职工回乡整治自家房屋及周边环境,带动群众共同参与乡村建设。

二、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文化

深入挖掘红八军彩村突围战红色革命故事,支持示范区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发展红色经济,唤醒红色记忆,推进乡村红色基因的保护与传承,激活红色乡村发展活力。

筑好红色堡垒。以“红色基因铸忠诚,突围精神代代传”为主题,组建以退休教师、老党员张永波同志为代表的“老党员讲师团”,通过老党员讲故事“微党课”为载体,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村党支部“三会一课”、党员固定活动等,创建“纪念碑下讲党课·英雄后代讲故事”党建品牌,借力彩票公益金,把彩架村打造成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建成全区、全市红色文化党性教育示范基地,吸引周边县(市、区)领导干部前来开展活动近10000人次。

讲好红色故事。围绕红八军第一纵队彩架村突围战期间发生的革命事迹,对了解彩架村红色历史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进行全面走访,整理形成反映彩架村红色历史故事17个。打造“家门口的红色学堂”,线上开通“红色彩架”公众号,将“红色故事”等红色文化视频上传,群众不出村就可以随时观看学习;线下在彩架村红军小学开设红色课堂,从小抓好爱党爱国教育。组建红歌合唱队,传唱红色歌曲,营造爱党爱国浓厚氛围。

彩架村驻村工作队发放奖品

修好革命旧址。修缮红八军彩村战斗纪念碑、红八军彩架突围战纪念馆,在纪念碑前制作安装仿铜雕像,完善纪念馆内照片、史料、实物等文物。复原红八军突围路,建设始于彩架屯途径肖家坪接通弄福公路的步行道,对红八军彩村突围战线路遗址进行还原,让游客重走红八军突围路线。

彩架革命烈士纪念碑

彩架村红八军纪念馆

三、推动产业提质,红绿融合发展

凌云县在示范区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子,推进农耕体验与乡村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

(一)丰富红色旅游。延伸红八军彩村突围战红色教育基地,打造红色教育精品线路,积极探索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引进旅游公司,开发“唱一首红军歌”“吃一餐红军饭”“走一段红军路”“穿一套红军服”“住一晚红军房”等“五个一”忆苦思甜体验活动。同步开发“红军纪念品”,织售红军纪念品,售卖村民自产黑木耳、黄金菇等农特产品,促进群众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二)发展绿色种养。投入彩票公益金建设油茶产业低产改造示范基地2000亩,建立“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引导农户入股合作社,产生的效益按入股比例分红。在伶站瑶族乡伶兴村建设4个标准化养殖基地,采取“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合作模式,推进“养好鸡鸭·留住爸妈”工程,引进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养殖户直接签订合作协议,实行“六统一”管理,引导农户在家积极发展特色养殖业。全县已建成16个规模化养殖基地,其中12个基地已投放鸡苗75.1861万羽,共出栏46.127万羽,与富凤合作养殖户最高利润达到5.97元/羽,养殖成效明显,辐射带动40户农户共增收162.118万元。

伶兴村村屯提升样貌

(三)红绿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红色+”新业态,将红色旅游与研学活动结合起来,吸引党员、群众、学生前来开展研学活动。通过开发蔬果采摘、特色观光等一系列农业体验项目,着力打造一批集“休闲体验+农业生产”示范于一体的新路子。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结合骑行绿道,开发红色民宿、民宿休闲、自行车骑行等文旅产业,达到“学”与“玩”的有机结合。全县农旅融合发展园区发展到20多家,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让当地与周边群众户均增收4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