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东海福地、北方水乡”和“东瀛胜境,少昊古国”之称,拥有新石器文明、大伊山佛教文化、淮盐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和馆藏文化等众多的文化传承,造就了灌云厚德、包容、淳朴的人文特质和灿烂历史,为全域旅游发展注入了文化灵魂。灌云县作为革命老区,从1919年“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血与火的战斗洗礼,造就了陈伟达、惠浴宇、丁文斋、韩培信、李益三、孙海光等一大批职业革命家和吴书、汤曙红、郝光胜、张秉施、徐佳标、吴辟初、陈金南、连德洪、李干兴、潘隆昌等众多革命烈士。他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和不屈不挠、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既为家乡人民所广为传颂,同时也在灌云这块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形成了苏北老区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植入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懈追求、英勇奋斗并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灌云县烈士陵园、革命史展馆、开山岛夫妻哨等一批史迹、遗址、纪念地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西部岗岭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位于灌云县西南部,涉及龙苴镇的石门村,南岗镇的王范村、许相村、张兴村、马蹄村,共2个镇,5个行政村。总面积3.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68万亩,村庄面积0.78万亩,总人口1.52万人。2020年示范区农林牧渔总产值为9946万元。村均集体收入42.52万元,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万元。
灌云县西部岗岭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总体功能定位为高效农业示范区、产业融合先行区、美丽乡村样板区,以发展芦蒿、番茄等设施蔬菜为主,形成芦蒿-番茄、芦蒿-芸豆等高效种植模式区域特色产业。以“环境美、产业强、农民富、文化优”为标准,打造“基础设施现代化、生产方式生态化、管理模式现代化、生活环境舒适化”的灌云乡村全面振兴样板。
示范区重点实施产业富民工程、生态宜居工程、文化振兴工程、组织振兴工程、人才振兴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类项目建设等7大类41个子项目,所有项目都制定了合理的实施方案,明确建设内容、进度安排、工作举措和绩效目标等。并按计划组织实施,过程中开展相应的质量监督,确保项目建设质量。目前,示范区41个子项目全部完工并投入运营使用。
一、项目实施效益情况
一是社会效益。通过人居环境提升项目建设,有效改善农民居住环境;通过道路等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方便群众出行;通过打造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绿园,深化拓展红色资源宣传教育功能,宣扬了红色传统,传承了红色基因;通过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进一步弘扬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风民俗等,以乡风文明之“魂”引乡村振兴之“路”。项目建设过程中,吸纳周边临时用工1500余人,直接带动低收入劳动力就业增收。通过示范区创建带动用工累计达29000人次,带动增收3000万元。
二是经济效益。项目建成投产达效后,高效设施种植面积达1.54万亩,占示范区总种植面积的75%,亩产值达3.6万元/亩。芦蒿等蔬菜通过初加工、保鲜处理以及品牌化营销,预计产生8000余万元经济效益。示范区内村集体收入达到45万元以上,同比增长40%以上,其中石门村2022年度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3万元,同比增长45%以上,高于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
三是生态效益。通过综合整治,示范区内人居环境明显提升。截至目前,共治理黑臭水体约22万立方米;新建三类公厕2座、购置垃圾箱265个、绿化提升23公里、新建秸秆收储中心1处、房屋出新28万平方米;拆除违章搭建42处、破旧猪圈230处、无主看护房9处;清草堆253处、清粪堆141处、清垃圾堆130处、清残垣断壁23.08万平方米。王范村、许相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达县级综合示范村标准,石门村被评为2021年度市级乡村振兴样板村。
四是可持续影响方面。特色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水平明显提升,“灌云芦蒿”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通过实施提质增效项目,建设保鲜库2000平方米、分拣包装中心2000平方米,建设智慧农业管理中心,提升信息化、机械化作业水平,有效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实施温室大棚277个、防渗渠2条、生产路3800米、电力灌溉站3座等,提升了生产条件及抗风险能力,确保了芦蒿等稳产、优产。通过村民健身广场建设,增进村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满意度。经走访和问卷调查显示,示范区产业质量和竞争力、生态环境、乡村风貌等方面提升较为明显。
二、示范区经验成果情况
(一)示范区建设整体情况满意度
通过示范区建设,灌云县特色主导产业实现提档升级,芦蒿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带动乡村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有效带动村民就业增收,促进村集体收入持续增长。示范区内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红色文化进一步彰显,乡风文明水平大幅提升,村容村貌有效改善,社会和谐安全稳定,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极大提升,基层村干部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通过调查走访发现,群众对示范区建设感到满意。发放120份调查问卷,群众整体满意度100%。
(二)示范区建设宣传示范成效
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以来,共计在灌云日报、连云港日报、中江网、中国县域经济报、农民日报、学习强国等各级媒体平台发布稿件20余篇;2022年4月先后在央视1套晚间新闻、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报道示范区建设以及示范区产业发展情况。示范区多次受到省市领导、农科院专家关注并前来调研指导工作,推动了示范区在总结提炼和复制推广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
灌云县地处江苏省东北部,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2021年以来,灌云县秉持“传承红色基因、壮大特色产业、建设山水田园”的发展战略,依托全国芦蒿生产基地2.5万亩核心区,多措并举推进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工作,深入实施“全域整治、连片打造、两镇共建、五村联创、八区同建”行动方案,顺利完成“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7大类41个子项目通过了国家级验收。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在示范区创建工作中,灌云县立足乡村振兴示范区“基础设施现代化、生产方式生态化、管理模式信息化、生活环境舒适化”的四大目标,积极开展“3681”攻坚行动,高标准打造出彰显乡村振兴示范区芦蒿产业新高地。
“3”,就是集聚人才、技术、资金三大基本要素。在全省率先推进落实乡土人才“三带”计划,出台了《乡土人才“创·响灌云,智·富家乡”工作计划》等10项鼓励政策,探索实践“联村并建”“区村结对”“企村融合”“产村共进”创建模式。通过“万企联万村”活动,选派优秀企业管理、技术人才到村兼职,帮助出谋划策。通过创建江苏芦蒿产业化研究会、乡土人才技艺传承基地、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并与扬州大学共建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推行“特色人才+特色产业+特色区域”模式,为示范区5个行政村培育乡村振兴专干20名、农技人员127名,发展从事蔬菜经纪人及运输人员400余名。在技术上,与省、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产研基地,重点开展芦蒿新品种扩繁、芦蒿标准化生产技术及新型栽培新模式推广、有机芦蒿栽培示范等工作,有效提高示范区和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解决资金紧缺问题,该县除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000万元、统筹配套资金1469万元外,在全省首推“富民兴村贷”金融产品,以1000万元财政担保专项资金,撬动1亿元额度贷款。采取“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吸纳社会资本参与红利分配,带动120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资源共享、抱团发展。
“6”,就是创新示范区项目推进“六制”工作法。一是实行项目编制公示制。示范区内编制的41个子项目必须在相关镇村公示7天以上,在县级实行长期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实行项目县级评审制。示范区内所有实施到村到户的子项目在所在镇、村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形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实施方案,经过县级项目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方可实施。三是实行工作滞后提醒制。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对项目建设进度、工程监管、项目验收、资产确权登记、后期资产运营管理、收益分配等明显滞后的镇村,送达《工作事项滞后提醒单》,对滞后事项进行及时提醒,确保按时完成。四是实行问题督办制。在送达《工作事项滞后提醒单》限期内,项目推进仍然没有明显效果的,下发《工作事项问题督办单》,交办镇、村实行督办整改。五是实行重大事项责任追究制。对经提醒、交办的事项,未落实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镇村、单位,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六是实行重点工作一票否决制。对未按期完成示范区建设工作任务的镇村或单位,年度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8”,就是建立示范区八个区块链运营管理模式。将示范区划分为“管理区、育苗区、生产区、分拣区、销售区、废弃物处理区、智慧化管理区、居住区”八个功能区块,并成立示范区管委会,下设办公室、产业发展部、项目管理部、环境保护部、质量市场部、资产管理部“一办五部”,形成管委会统筹抓总、县镇村合力协作、部门各司其职的运营管理模式。
“1”,就是以党建统领保障示范区创建有序推进。灌云县把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作为党建引领富民兴村的重要载体,突出三级书记一起抓,坚持县镇村齐推进。在示范区内的五个行政村积极创建“支部书记劳模创新工作室+劳模集结园”,成立田头党支部,打造“党员先锋示范田”;并以“灌云院士风采馆”为标杆,打造了镇级“乡贤馆”,村级“乡贤广场”人才典型教育基地,结合党史教育,大力宣讲“将军镇”,“人民楷模”王继才,“灌云好人”等模范事迹;持续开展“一碑四谱”教育活动。“一碑”,即“心中的丰碑”,把龙苴镇牺牲的7位将军、13位烈士作为党史教育“活教材”;“四谱”即“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学业有成谱”“立志创业谱”,动态考核村民在家庭文化、道德、经济建设等方面的表现,评选出四大类的优秀者,给予颁证入谱表彰,激励农民参与示范区建设成为自觉行动。目前灌云县芦蒿种植面积达5万亩,建有日光温室、大中小拱棚等设施面积占60%,年产芦蒿11 万吨、产值6.2亿元,亩平均效益10000元以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冬季芦蒿生产基地。
二、经验启示及推广价值
一是坚持利益分配机制。示范区内建立起紧密的利益分配机制,最大程度地使农民利益得到保护。
二是强化技术服务支持。示范区充分利用现代农业园区的江苏省灌云芦蒿研发中心、江苏省农科院灌云芦蒿产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科技支撑力量,重点开展芦蒿新品种扩繁、芦蒿标准化生产技术和新型栽培新模式推广、有机芦蒿栽培示范等工作,有效提高示范区和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三是创新运营管理。针对示范区内子项目分散、不便于管理问题,为进一步明晰示范区与部门、镇村的职责边界,努力构建由示范区管委会统筹抓总、县镇村协力合力、部门各司其职的跨部门、跨层级的高效、有效的治理模式,灌云县自示范区创建起成立由乡村振兴局负责人兼任主任、两镇分管副镇长任副主任,所在村支部书记任长效管理人员的灌云县西部岗岭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下设产业部、环境部、后勤保障部、办公室,形成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网格化管理格局,实现管理无漏洞、责任落实无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