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建设成效
经验做法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红色刘老庄乡村振兴示范区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
红色刘老庄乡村振兴示范区
基本情况
建设成效
经验做法

淮阴自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44年历史,是汉初三杰之一的淮阴侯韩信故里,演绎了漂母“一饭千金”的千古佳话,是千年古县、母爱之都。全区共设4个街道9个镇3个园(区),总人口91.2万人,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658.33亿元。

“十三五”以来,全区现代农业加速推进,2016年被授予“江苏省高效农业先进县”,2017年获评省级“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县区”,2019年丁集镇获批淮安市唯一“江苏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2020年,丁集镇获批建设“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淮阴黑猪获评“江苏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科技园区示范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建成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示范区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示范区以革命老区刘老庄镇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徐溜镇、丁集镇和淮高镇,涉及61个行政村,人口19.2万人。示范区面积占全区的40.8%,农村人口占55%,是全区的农业重点片区。示范区内红色资源联通、产业基础互通、人文高度相通,具有资源共享、平台共用、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条件。

示范区立足刘老庄片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农业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发扬新四军“刘老庄连”革命精神,以“发扬红色文化、发展绿色产业、建设金色家园”为目标,以稳粮、优经、拓文旅为主线,融合农文旅、贯通产销加,培育创新创业园区和主体,推进产镇融合、产业联动、绿色循环,推动老区乡村全面振兴。

一、乡村振兴领域取得成效

经过两年来的建设,以红色刘老庄为核心的革命老区城乡面貌发生了喜人变化,展现出一副“碧田村边合、红心印庄台”的红色美丽村庄画卷。在乡村振兴相关领域获得国家级评选表彰2项、省级评选表彰52项,2个产品获“有机产品”认证、16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证书,被国家级媒体报道18次、省级媒体报道15次。

1.示范区域内乡村振兴水平明显提升

乡村发展水平情况,示范区乡村振兴质量水平和进度保持在革命老区前列,刘老庄镇党委被评为“江苏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示范区内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2021年42.5万元,增幅28.9%;2022年54.92万元,增幅29.2%;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021年23134元,增幅11.2%;2022年25766元,增幅11.4%,均高于全省、全区同期增幅。绿色产业效益显著提升,丁集黄瓜产业园获评“江苏省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典型园区”、入选“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丁集镇《创新模式发展主导产业 多措并举带动农民增收》被推介为“江苏省农民增收典型案例”;淮高镇孙圩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发展粮食规模经营 勇担富民壮村使命》入选“2022年全省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示范区域内建成“省五星级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1家、“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3个,创成“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7家。

乡村建设水平情况,宜居宜业金色家园建设成效明显,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刘老庄镇刘老庄村丁庄胡庄、友谊新型农村社区和淮高镇刘河村被认定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刘老庄镇刘老庄村获评“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刘老庄镇银猫村创成“江苏省健康村”1个、徐溜镇徐溜村等18个村创成“江苏省卫生村”;古赵线入选江苏“美丽农村路”。

乡村治理水平情况,传承红色基因,造就一批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充满活力、更加有效的乡村治理新机制逐渐形成。淮高镇大福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徐溜镇吴江村、王码村获评“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淮高镇荣获“江苏省文明乡镇”,刘老庄镇刘老庄村、淮高镇大福村、刘河村荣获“江苏省文明村”。

2.示范区域内乡村振兴实现协同发展

示范区通过实施红色文化、绿色产业、金色家园三大类8个项目,融合农文旅、贯通产销加,推进产镇融合、产业联动、绿色循环,走出一条五大振兴协同发力的发展新路径,助推老区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探索案例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与中央广播电视总体联合制作的专题片《脱贫之后再出发》。


践行“产业+”理念,通过发展丁集黄瓜等优势主导产业,引才、用才、育才,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构建农业产业集群,打造先进产业名片,助力产业振兴。

践行“人才+”理念,成立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基地,紧贴需求引才,着眼长远育才,加快淮乡人才培育,造就一批乡村发展“领头雁”、乡村治理“推动者”、乡村建设“主力军”、基层组织“带头人”,助力人才振兴。

践行“文化+”理念,保护传承红色文化与乡土文化,弘扬刘老庄精神闯出产业发展新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开辟红色新阵地,积蓄经济新动能,助力文化振兴。

践行“生态+”理念,围绕产业布点农房改善项目,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让新农人住下来、留得住、有钱赚;探索和推广绿色种养循环模式,推进农业绿色循环,助力生态振兴。

践行“组织+”理念,坚持党建引领,鼓励村集体领办合作社,推行以“村党总支为核心、合作社(公司)和农户为驱动”的“一核双驱”模式,构建完善“1+21+X”农业经营体系,建立红色管家、党员积分银行、党员“5+3”义工队,构建“村党总支+楼栋党支部+楼道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治理模式,夯实党建地基石,筑牢党建台柱子,助力组织振兴。

3.示范区域内乡村振兴建设成效明显

红色文化得到广泛宣传,新四军“刘老庄连”革命精神深入人心,受教育人群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大,带动农文旅产业持续发展,延长红色文化产业链,提升红色文化经济效益,实现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红利。

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丁集黄瓜品牌效应得到进一步提升,带动徐溜菊花、淮高西瓜和食用菌产业高效发展,优质稻麦产业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显示度和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产镇深度融合,实现片区内产业联动、资源流动、绿色循环,形成绿色高效农业产业集群。

农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传承红色基因,造就一批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充满活力、更加有效的乡村治理新机制逐渐形成。

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宜居金色家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片区道路交通条件、生态环境、村容村貌持续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高。

【典型1】江苏省淮阴区:五大振兴协同发力 乡村发展提速增效

淮阴区红色刘老庄乡村振兴示范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科学内涵和“五大振兴”内在机理,注重整体协同推进。

一、主要做法

一是践行“产业+”理念,把高质量经济“强能级”奋斗出来

深化“产业+战略”,构建农业产业集群。示范区立足农业资源禀赋等发展优势,在稳定提升稻麦产业、夯实粮食安全基础上,以培优培强特色产业为战略,布局了以丁集镇国家级产业强镇和刘老庄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为两极,重点发展黄瓜和碧根果产业,带动两翼徐溜镇金菊和淮高镇西瓜产业发展,形成“两极带两翼”“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延链成体”的发展格局。

深化“产业+科技”,打造先进产业名片。示范区内丁集黄瓜产业示范园与省农科院、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成立“江苏省农科院丁集黄瓜产业研究院”等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基地,结合本地土壤和气候等种植条件,“量身定制”了特色新品种黄瓜,实现了高校研究成果向田间地头的成功转化。

二是践行“人才+”理念,把高质量菁英“集聚地”奋斗出来

融合“人才+产业”,紧贴需求“引”才。示范区内丁集黄瓜产业示范园引进生产经营能手杨炳坤来淮,投资成立淮安恒晟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事黄瓜育苗及新品种推广种植等工作;利用好选派“科技镇长团”的机制优势,主动对接江苏省农科院娄丽娜博士赴丁集挂职,不断地示范推广最新最优的品种。

融合“人才+文化”,着眼长远“育”才。新四军“刘老庄连”精神激励着一批“淮乡人才”向乡村产业集聚,他们成为乡村发展“领头雁”、乡村治理“推动者”、乡村建设“主力军”、基层组织“带头人”。

三是践行“文化+”理念,把高质量乡风“优环境”奋斗出来

利用“文化+党建”开辟红色新阵地。以示范区红色历史文化为依托,用红色文化为载体的影视、艺术等作品给予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提高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说服力和价值引导力。

利用“文化+产业”积蓄经济新动能。示范区借助红色资源禀赋,以丁集黄瓜、淮高西瓜、刘老庄碧根果、徐溜金丝皇菊等特色农业为基础,突出革命老区旗帜鲜明的红色标志,统筹布局农文旅项目,扎实推动“红色+农业+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形成集爱国教育、旅游观光、采摘体验三位一体的特色产业链。

四是践行“生态+”理念,把高质量宜居“幸福感”奋斗出来

聚焦“生态+人居”,着力提升农村栖身环境。示范区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示范区农路“白改黑”及道路亮化、绿化工程,改善片区群众出行条件。

聚焦“生态+产业”,着力创新农业绿色循环。示范区将黄瓜产业和生猪养殖产业相结合,致力于探索和推广“黄瓜种植-生猪养殖-沼气发电-粪肥还田”绿色种养循环模式,大力发展种养循环生态农业,形成“种植业-尾秧-养殖业-粪污-沼肥还田-种植业”的循环链,促进种养产业和生态环境和谐健康发展。

聚焦“生态+民生”,着力改善农民住房条件。示范区以省市农房示范项目创建为依托,围绕产业布点农房改善项目,打造出围绕碧根果产业的刘老庄南营社区、围绕黄瓜产业的胡庄社区、围绕金丝黄菊产业徐溜镇六塘庄园等精品工程;淮高镇刘河村以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创建为契机,对道路设施、标识、沿路景观等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将闲置用地改造为休闲公园,做好沿线环境整体提升、老村改造出新、内部水系连通等各项工作,整治后的村庄天蓝水清,一派水美乡村风貌,同时大力发展稻菇轮作产业,让新农人住下来、留得住、有钱赚。

五是践行“组织+”理念,把高质量基层“凝聚力”奋斗出来

坚持“组织+治理”,夯实党建“地基石”。红色刘老庄乡村振兴示范区核心区刘老庄镇建立红色管家、党员积分银行、党员“5+3”义工队,构建了“村党总支+楼栋党支部+楼道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治理模式,刘老庄村已经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坚持“组织+产业”,筑牢党建“台柱子”。示范区内淮高镇孙圩村由党支部牵头,成立集体领办合作社,创立自有品牌“孙圩福稻”,流转土地1600亩,主打稻麦种植,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

二、取得成效

在乡村发展方面,示范区乡村振兴质量水平和进度保持在革命老区前列。示范区内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全区同期水平,绿色产业效益显著提升。示范区域内建成“省五星级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1家、“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3个,创成“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7家。

在乡村建设方面,宜居宜业金色家园建设成效明显,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在乡村治理方面,传承红色基因,造就一批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充满活力、更加有效的乡村治理新机制逐渐形成。

三、经验启示

一是要高位推动。在推进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淮阴区严格落实区级主体责任,建立以区委、区政府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听取工作汇报,推动工作落实;抽调专人组建工作专班,统筹管理和监督检查项目建设情况,示范区内各镇及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负责项目建设。

二是要统筹谋划。淮阴区示范区项目特别是刘老庄镇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项目、丁集黄瓜提质增效项目、徐溜镇麦菊轮作项目、淮高镇草菇种植园项目、公路改造提升、生态河道建设等投资额较大项目在申报前就已纳入乡村发展规划,并进行了调研、论证和规划设计,所以项目建设能迅速开展,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完成建设任务。

三是要协同推进。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示范区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注重补短板,延伸全产业链发展;注重项目之间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示范区内四个镇和区直部门通力合作,对垃圾桶、电动清运车、除草船等采购项目,由各镇委托区城管局、水利局统一招标采购;在涉及丁集镇、淮高镇、刘老庄镇的丁刘线路灯安装项目上,由丁集镇统一招标采购,实现样式统一,提升美观度。在经验总结过程中,示范内四个镇和相关区直单位结合自身职能,围绕“五大振兴”协同发力,认真开展经验总结,累计报送典型案例20余篇,为项目专班开展经验总结提供了有力支撑。

【典型2】江苏省淮阴区: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 “小黄瓜”蝶变“大产业”

2021年利用“淮阴区红色刘老庄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契机,淮阴区紧紧围绕主导产业,整合多渠道资源,着力提升丁集黄瓜种植规模及科技化水平,延伸黄瓜全产业链,提高果蔬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增强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主要做法

(一)优化产业发展组织架构。

丁集镇成立镇农业发展公司,引导村集体在村党总支的指导下创办股份经济合作社,逐步形成以1家镇农业公司为主导、以21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支持,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广大小农户为基础的“1+21+X”的产业开发总体架构,全面推行统一农资采购、统一农技服务、统一农机服务、统一品牌销售、统一互助管理的“五统一”经营模式,为推动丁集黄瓜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奠定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突出产业发展科技支撑。

丁集镇主动对接省内外大院大所,打造丁集黄瓜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先后与江苏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共建“丁集镇黄瓜产业研究院”,与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合作成立“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华东试验基地”,与扬州大学共建“江苏淮阴黄瓜科技小院”,牵头成立“长三角地区黄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聚力推动研发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

(三)壮大产业发展人才队伍。

丁集镇统筹开展乡土人才培育和外脑人才引进。大力开展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定期邀请农业专家和推广服务人员开展讲座,创新“田间课堂”模式,大力推广黄瓜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新模式,持续招引“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从事黄瓜良种繁育和新型技术模式集成示范。围绕黄瓜产业提质增效现实需求,依托省委选派“科技镇长团”体制机制优势,主动对接江苏省大院大所,邀请专业人才赴丁集挂职,共谋共策产业振兴大计。

(四)丰富产业发展文化底蕴。

丁集镇立足黄瓜产业基础,大力挖掘特色农耕文化内涵,打造知名农业品牌,推进“文化+品牌+农业+旅游”融合发展。依托黄瓜博物馆、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展示黄瓜产业发展历程和全产业链打造全程,成功举办首届江苏“好黄瓜”品鉴推介暨第一届淮阴(丁集)黄瓜节。依托城市近郊优势,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农旅融合发展项目,加快构建多业态融合的乡村休闲文旅目的地体系。

二、主要成效

(一)基地建设成果突出。

示范区内建成了配套设施先进的黄瓜种植示范基地约800亩,配备玻璃智能温室育苗大棚4500平方米、新型的日光温室大棚150余栋、大型温室拱棚29个,建设果蔬保鲜存储及分拣加工中心4000多平方米,配套建设了育苗基地、新品实验推广基地、综合管理服务区等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实施。通过示范引领,丁集黄瓜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实现近万亩,年产鲜食黄瓜20万吨,带动周边种植黄瓜近万亩。

(二)科技强农成效明显。

推广“企业+科研院所+村集体+经营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落地扩散,每年培育培训高素质蔬菜职业农民500余人,研发优特黄瓜品种26个,年产优质瓜苗450万株,示范推广多种绿色低碳种养循环模式。

(三)产业链条持续延伸。

示范区内基本形成集良种繁育、推广服务、绿色栽培、食品加工、品牌营销、休闲文旅于一体的黄瓜全产业链开发格局,丁集镇先后获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江苏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丁集黄瓜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和江苏省名牌产品。截至2022年底,黄瓜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近5000人。

(四)共同富裕扎实推进。

以黄瓜全产业链发展为依托,丁集镇探索推广了“社会化服务带动”“土地流转+优先聘用”“订单收购+价格保护+溢价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五统一”经营模式为农户提供优质种苗和配套技术服务;镇内龙头企业、加工园区优先向低收入户提供就业岗位,常年吸纳500名当地农民就地就近务工,实现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引导职业农民与龙头企业或基地签订订单合作协议,目前已带动20多个农户承包大棚开展黄瓜标准化生产,承包户年均收入普遍超10万年,最佳可达200万元。

三、经验启示

(一)走资源整合之路。

整合多渠道资金。积极向上争取扶贫资金、富农资金、产业资金,整合多渠道资金投入到产业强镇建设中来。坚持项目化运作。围绕繁种育苗、蔬菜种植、仓储加工及销售等环节,启动设施蔬菜育苗工厂及繁种基地建设,打造“特、优、新品种”蔬菜种植示范基地。补齐上下游短板。重点建设优质黄瓜生产示范基地、加工与仓储物流设施和电商销售平台。

(二)走合作共赢之路。

依托“院校+”提品质。依托天津黄瓜研究所、江苏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扬州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攻关适宜当地的果蔬新品种、种植新技术和土壤施肥技术体系。坚持“基地+”强产出。依托蔬菜种植示范基地,根据瓜农自身需要,由村级合作社牵线推广应用新品种和新技术。通过“企业+”拓市场。建立“企业+合作社”“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利益联结机制,引入农业龙头企业,依托其成熟的销售模式和销售市场,帮助本地黄瓜农户抱团闯市场。

(三)走融合发展之路。

以做强精深加工提效益。围绕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黄瓜产业项目,开展精准招商和产业招商,深挖黄瓜产品附加值。以做优电商物流拓市场。建立丁集黄瓜大润发超市专柜和社区专卖店,搭建丁集镇农产品电商平台及丁集直播间,探索农村电商发展新模式。以做精乡村旅游聚人气。整合全镇休闲农业资源,依托“花海休闲小镇”品牌效应,形成集观光旅游、休闲餐饮、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

(四)走联农带农之路。

当好土地流转的“组织员”。鼓励村集体领办土地合作社,农民以承包地加入,委托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收入保底、盈利分红。当好产业发展的“领跑员”。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整合镇农业公司、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多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打造经营主体体系,统筹负责品牌打造、农资农机服务、市场营销和科技服务等,发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示范带动作用。当好脱贫攻坚的“保障员”。整合扶贫资金建设黄瓜扶贫产业园项目,带动低收入村增收,吸纳本地农民就业;成立村集体领办的劳务公司,为周边村民特别是相对贫困户提供劳务信息咨询、劳务分包服务,带动农民创收增收,提高幸福感与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