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建设成效
经验做法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都市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区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
晶桥都市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区
基本情况
建设成效
经验做法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位于南京市中南部,区域面积1067平方千米,辖3个镇、5个街道。区内交通便利,是一座集空港、铁路、轨道交通、公路、水路于一体的立体枢纽城市;区内生态环境良好,林木覆盖率达35.88%,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水质达国家二类标准,素有“天然氧吧”之称。2022年,溧水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4.0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

南京市区位

溧水区区位

示范区区位

溧水区晶桥都市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东南部,全域范围135平方公里,涉及晶桥镇全镇域,包括村委会7个、涉农社区5个,总人口4.1万人。

示范区作为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抗战时期,陈毅、粟裕、谭震林、江渭清、钟国楚等新四军高级将领曾在此战斗、生活过,在李巷、里佳山、铜山等片区都留下了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目前示范区仍保留着许多珍贵的革命历史遗址。

红色里佳山
新四军被服厂
粟裕纪念馆布展
铜山战斗纪念广场
抗大九分校历史陈列馆

溧水区晶桥都市田园乡村振兴项目立足示范区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红色文化等要素,继承和发扬晶桥革命老区精神,以“都市田园、红色农旅”为统领,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生态提升、农旅融合、红色传承上协同谋篇布局,打造生态高效的农业产业区,满足城乡居民有效供给和健康、休闲需求;打造地域人文特色区,形成展示地域文化、红色资源、自然风貌的靓丽名片,构筑成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健康农旅产业为特色”的都市田园乡村振兴实践示范基地。

示范区项目2022年总投资613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4000万元,共实施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红色文化等三大类。截至目前,示范区2022年项目已全部完工。

一、建设成效

示范区深度耦合五大振兴,2022年获得省级荣誉15项,被国家级媒体报道7次、省级媒体报道35次。溧水区连续三年位列省乡村振兴考核综合排名第一等次。

(一)聚焦产业联动,增强富民强村新动能

通过财政资金保障、社会资本参与,深入推进联农带农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围绕单品的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管理模式,实现农产品端到端供应,把“小产品”打造成为“大产业”;通过推进晶桥片区高标准有机蔬菜基地项目、水晶水产基地生态化养殖改造项目及农业园区高标准茶叶基地项目等产业类项目建设,夯实现有特色农业产业基础;实施品牌战略,持续提升“富财圩螃蟹”“邰村有机蔬菜”“非物质文化遗产雨花茶”等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影响力,培育发展一批本土农产品特色农业品牌;探索“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创新引入“互联网+实体产业”,延伸拓展新业态。

晶桥片区高标准有机蔬菜基地

水晶水产基地

在产业联动基础上探索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能人带动、群众自主经营等多种形式,确保项目区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等从中央彩票公益金建成项目中受益;项目建设过程中,吸纳周边临时用工700余人,带动增收1200万元左右;积极推广“三保”利益联结机制,即保土地租金、保农户基地务工、保农户“零投入创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村民在家门口蔬菜基地就业

示范区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55元,增幅6.3%,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309.92万元,增幅18.98%,高于全省、全区同期水平。

(二)突出引育并重,点燃人才振兴“强引擎”

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采取专业机构培训和岗位提升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000人次。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四新”的引进、推广、应用,带动示范户300户,辐射带动农户1000户。

农户培训

水晶水产分拣分级中心

雨花茶文化展馆

(三)紧扣以文化人,打响文化振兴“金招牌”

示范区依托芝山村红色文化内涵及旅游资源,建设井山红色文化乡村振兴培训基地、抗大九分校旧址布展项目,打造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科技实践及人才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和红色精品旅游路线,推进党性教育基地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以里佳山红色资源为依托,实施粟裕纪念馆布展项目,将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和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相结合。通过加大对红色文化遗址遗迹、旧居旧址、历史文献的挖掘、修复和保护力度,真实再现红色记忆。以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等红色资源为载体,把红色历史与党性教育结合起来,切实把革命历史资源有效转化为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

铜山战斗纪念广场参观纪念活动

抗大九分校布展

示范区通过“红色+培训研学”“红色+休闲康养”发展模式,构建文化、旅游、康养三位一体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用红色文化资源带动旅游产业“活”起来,形成“以红带旅、以旅促农、农旅融合”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耦合发展,年旅游人次突破135万,实现旅游收入12.5亿元。

(四)聚力生态宜居,描绘生态振兴“新画卷”

枫香岭村人居环境整治

探索建立乡村工匠培养和管理制度,支持熟悉乡村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村庄规划设计和项目建设,遴选出首批7名乡村建设带头工匠参加江苏省暨南京市乡村建设带头工匠培训班,提升乡村建设工匠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为美丽乡村建设积蓄人才力量。

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的具体工作中,率先推出了“村集体经济+服务外包”模式,鼓励村集体成立综合社,吸纳当地专业人才及劳动力,组建劳务服务队,承接示范区内部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外包工作,实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群众经济收入增收双赢,2022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400余万元。

示范区乡村建设成效明显,晶桥镇获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省级试点优秀等次”;获批“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1个;“江苏省健康村”2个;“江苏省传统村落”4个;会师体育公园荣获“江苏省最美乡村健身公园”。

(五)坚持党建引领,打好乡村治理“组合拳”

选配企业家李其军、省级乡土人才“三带”能手陈超等6名人才进入“两委”班子,让村书记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规范村级班子运行,完善议事决策、村级治理、村务监督等制度,增强党组织班子合力;扎实开展村干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着力提升村“两委”干部在政策落实、产业谋划等方面能力水平等等。

在基层党建方面,重点抓好现代农业、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三大振兴片区,按照“一村一特色”项目化做法,构建12个党建微地标。同时建立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党组织带头人的“三培养”机制,每年有针对性地选择2名左右政治素质高、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发展成党员,培养发展一批党员先锋带头人。依托“党建+”优势,结合村资源禀赋,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党建引领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互融共促。

示范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水平明显提升。晶桥镇获评“江苏省文明镇”;建成“15分钟医保服务圈”省级示范点;邰村获评“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芮家社区获评“江苏省文明村”。

“村集体经济+服务外包”管好基础设施

近年来,溧水区晶桥都市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为依托,在全面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改革创新管护机制,构建符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系,率先推出了“村集体经济+服务外包”模式,鼓励村集体成立合作社,吸纳当地专业人才及劳动力,组建劳务服务队,承接示范区内部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外包工作,激活村集体内部“造血能力”,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主要做法

(一)聚焦短板,强化制度保障

为配合公共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管护体制改革试点推进工作,溧水区制定《溧水区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考核办法》一系列文件,明确了管理的思路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管护队伍、补助标准、管护机制等,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

(二)明晰产权,优化管护清单

依托现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目录,在明确各类设施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的基础上,示范区每年更新调整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清单,全面摸清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家底,建立公益性资产登记、管护台账,明确管护对象,落实管护主体,制定管护措施,明确管护责任,建立长效机制。

(三)选聘人员,组建管护队伍

示范区成立村级合作社,通过吸纳当地专业人才及劳动力,就近就地雇用当地村民,成立管理维护队伍,同时设公益性管护岗位,优先从贫困户中聘请管护员,负责村属公共基础设施日常巡查、小修、保洁等管护工作。建立一人多岗、一人多责、一人多职、一职多能的管护机制,形成村庄环境卫生、绿化养护、污水处理、路灯管理等一体化管护人员机制,有偿开展管护服务,建立严格考核监督评价机制保障服务质量,真正帮助农村闲置劳动力尤其是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四)探索实践,创新管护模式

示范区强化探索实践,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和模式,积极盘活集镇服务资源,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村集体根据自身特色优势组建劳务队,大胆创新发展“服务创收型”经济模式,承接示范区内山林、水面、道路、环境卫生、绿化管护等村庄公共基础设施日常管护,探索出一套更能贴近基层实际、更为经济合理、更加务实管用的新型管护模式,推动示范区基础设施管护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互融共赢。2022年,示范区各合作社承接各类管护项目共计22个,管护金额约1400万元,解决就业人数约450人。

(五)示范带动,强化乡村治理

通过政府主导、村委会管理、合作社运营,示范区已基本建立一套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同时,通过引导党员干部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自身优势参与一线管护,进一步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在参与过程中健全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蹚出管护新路径。

二、主要成效

经过实践与探索,示范区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主导、村委会管理、合作社运营为主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晶桥”模式,真正实现管护工作规范化常态化、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民持续增收。目前,示范区12个行政村选聘管护人员450余名,其中贫困群众50余名,有效解决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问题,建立了一支稳定的管护队伍;示范区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55元,增幅6.3%,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309.92万元,增幅18.98%,高于全省、全区同期水平;在顺应自然本色、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因村制宜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改善示范区人居环境,增强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坚持共建共享发展理念,让农民更多的参与进来,有更多的收获感,示范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乡村建设成效明显,晶桥镇获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省级试点优秀等次”;获批“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1个;“江苏省健康村”2个;“江苏省传统村落”4个;会师体育公园荣获“江苏省最美乡村健身公园”。

三、经验启示及推广价值

(一)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产权改革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权属改革,将产权、服务和管理下沉到村一级,促进村级公共设施运行管护的主体更明确、措施更落实、投入更多元、机制更有效、责任更到位,促进农村公共设施更持久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积极探多样性管护模式

积极探索多形式、多途径的日常管护组织,强化引导服务意识和能力,发挥市场作用,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各类主体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

(三)广泛调动农民主动参与

农民群众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直接受益主体,要增强主动参与设施管护的意识,实施“门前三包”试点,鼓励广大农村家庭创建“美丽庭院”、“清洁庭院”,参与村内基础设施管护,获得农村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并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到乡村建设工作中来。

溧水区晶桥都市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区聚焦“人居美、生活美、生态美”的美丽家园建设目标,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为依托,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为抓手,主动顺应服务市场化、队伍专业化、管护高效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市场化运作机制,构建“村集体经济+服务外包”管护模式,实现降低政府管护成本、壮大村集体经济、解决农民就业“三赢”,形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晶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