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建设成效
经验做法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山谷蔬乡乡村振兴示范区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山谷蔬乡乡村振兴示范区
基本情况
建设成效
经验做法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杭口镇示范区范围包括杭口镇的坪下村、杭口村、双井村、茅坪村、下杭村等5个行政村,总面积56平方公里,总人口21373人。全面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推进“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条。同时依托乡村旅游发展的带动能力,打造“红色+古色+绿色+特色”全域旅游模式,大力推行“旅游+乡村振兴、+乡村农家乐、+土特产销售”等旅游新业态,积极探索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五大振兴耦合联动发展模式,全力创建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范例,实现“五大振兴”协同推进。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山谷蔬乡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规划在空间布局上形成文化、产业、生态、乡村、研学整体联动协调发展的格局,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围绕“一村二园四区”空间结构布局(即一村:双井“华夏进士第一村”,二园:坪下“蔬菜产业发展”、茅坪“洋沃水果种植生态园”,四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产业发展区、文旅融合区、红色体验区),立足杭口镇“一茶一桑一菊一蔬”特色产业(一茶:双井茶、一桑:优质桑蚕产业、一菊:修江源皇菊、一蔬:生态有机蔬菜),用红色、古色、绿色、特色“四色”资源融合带动项目区实现乡村振兴,实现产业旺、文化兴、生态好、乡村美、百姓富。

示范区自主实施修江源

一、示范区域内乡村振兴得到全面推进

一是示范区以空间单元发展思维,连片规划、乡镇实施,以点带面、串珠成链、连片成景,建设杭口镇乡村振兴示范区。二是巩固拓展原有优势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全面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推进“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条。三是依托乡村旅游发展的带动能力,打造“红色+古色+绿色+特色”全域旅游模式,大力推行“旅游+乡村振兴、+乡村农家乐、+土特产销售”等旅游新业态。四是积极培育示范区内本土乡村工匠,及时把政治素质好、群众认可度高、懂经营管理的乡土人才,作为党员发展对象和村级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增强乡村发展后劲。促进五大振兴联动发展。

二、示范区域内乡村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将中央彩票公益金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与村庄建设、老区建设、污水处理等项目同步推进,按照“镇村联动、以镇带村”思路,共同提高乡村发展和建设水平。

三、示范区域内传承红色基因突显

双井村保存有多处抗日军民所挖战壕、掩体等红色革命旧址,记录了我们党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承载着我们党通过艰苦奋斗,为中华文明守正创新、浴火重生创造的精神价值,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杭口镇人民公社教育基地效果明显。

四、示范区域内带农益农效果明显

实施“市场主体+政府+公司+农户”发展模式,探索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村民致富。

五、示范区域内乡村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强化村、组两级的村民理事会功能,将人居环境管护情况纳入业态经营准入退出机制的重要评分内容,以利益联结激发群众参与人居环境管护的内生动力。

六、示范区域内“党建+”机制得到完善

示范区域内全面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将党员群众纳入参与范围,鼓励党员群众积极建言献策,形成“党建领着干、党员率先干、群众跟着干、村组比着干”的良好局面,持续推进杭口镇乡村振兴示范区“党建红”与“生态绿”深度融合。

彩票公益金助力山区小镇走上产业振兴路

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山谷蔬乡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立足资源禀赋,市场需求,主动顺应产业变革趋势,着眼蔬菜、果品主导产业深度开发,提质增效升级。完善发展机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环境,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农民合作社和集体农场、家庭农场等为辅助的新型产销结合农业经营体系;以农技推广、农机服务和质量安全监管等全方位、广覆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深化现代农业和文旅融合“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示范区立足山区农业实际,按照“建设好、管理好、效益好”的思路,以产业提档升级、环境综合治理、文旅配套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抢抓机遇、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在开工不到7个月内,党员干群齐上阵,助推项目建设总体进度达100%,着力促进示范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提升”。

(一)引龙头、明主体,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示范区以建成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杭口镇山谷蔬乡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契机,建立健全“三大产业体系”(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农民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家庭农场等为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农技推广、农机服务和质量安全监管等全方位、广覆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发挥示范区的引领作用,提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推动融合发展,拓展和提升农业复合功能。

(二)抓基地、扩规模,构建产业发展格局

突出“规模扩张、链条延伸、精细管理和提质增效”四项重点,着力打造产业基地发展新格局。

1、推进产业基地升级。示范区杭口镇坪下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修水老牌的蔬菜基地,当地的160亩菜地是由29户散户搭建简易大棚进行耕作,抗风险能力低,产业效益不高。

2、补链条引进产业载体。制定“统一、清晰、便捷”的投资准入标准,示范区杭口镇坪下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聚道公司,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了集蔬菜清洗、包装、冷链配送产业体系,占地43亩的标准厂房现已投产。

3、凸显生态特色优势。示范区杭口镇坪下村蔬菜基地,一是聚道公司配送蔬菜,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产出无公害放心菜。二是打造智慧农业。推进“三一”联动,提高农业旅游发展水平,智慧蔬菜大棚已成为农业旅游品牌打卡地。

(三)抓产销、建模式,抓住产业发展关键

龙头企业--聚道公司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主动与种养大户、农户签订契约,结对帮扶,定点包销,与大户、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

(四)抓服务、强集聚,增强产业发展活力示范区开展凝聚乡贤能人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七个一”活动,即开展一次摸底、搭建一个沟通平台、建设一个乡贤能人议事室、开展一系列对接活动、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实施一批产业发展项目、建立一套协作机制。

(五)抓协调、攻难点,保障产业顺利实施

1、建立工作机制。建立“周调度、月推进、季通报”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定期调度、跟踪问效。

2、优化审批流程。所有上报资料实行信息共享,明确办理时限,提高办理时效,前台收取项目资料后,后台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封闭内循环流转办理审批事项,在限时办结的基础上再提高审批效率,项目用地报批、立项、财评等方面均实现高效办理。

3、聚力疏堵破难。成立7个工作专班,及时疏通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齐心协力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六)抓关键、明措施,提升产业发展效益

自“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党建活动开展以来,示范区以此项行动为抓手,以帮扶发展为重点,以为民富民为目的,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组织83名镇村党员干部成立11支进村入户工作队,到村组屋场召开“板凳会”100余场,对板凳会中发现的问题及困难进行了梳理,收集各类问题58条都得到落实。解决当前亟待解决的实际困难,又帮助群众制定了发展规划和增收计划,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七)抓基础、优环境,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示范区内建设了坪下村墈头、杭口村南山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庄项目,完善配套了村庄污水处理、村庄道路、乡村公厕、网络基站等基础设施,加强了农房特色风貌塑造,整饰了农房立面。

二、经验启示及推广价值

因地制宜选产业是发展基础。发展产业要立足自然禀赋,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因此,示范区着力在蔬菜发展“特”字上做文章。

规划引领是产业发展前提。产业发展规划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延伸了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规划是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多方投入是产业发展保障。一是要建立健全乡村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保障制度。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三是健全和完善财政、土地、金融、税收等政策手段支持社会资本投入乡村产业兴旺的政策体系。

融合延伸是产业发展途径。示范区按照全产业链理念打造蔬菜产业,积极发展蔬菜产品加工,拓展蔬菜产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蔬菜基地旅游休闲康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

完善机制是产业发展前提。大力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扶持大户、农户农业生产经营发展,着力构建利益联结合理、运营模式可行、群众参与面广的产业发展机制。

多方联动是产业关发展关键。一是探索以资源有效利用、提供服务、物业管理、混合经营为主要内容的乡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二是引导村集体成立合作社,组织群众规模发展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村集体实现增收。三是鼓励村与企业联结发展,群众依托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等抗风险能力优势,企业依靠村集体统筹管理协调优势发展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