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建设成效
经验做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乡村振兴示范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
乡村振兴示范区
基本情况
建设成效
经验做法
示范区宣传片
美丽将台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西麓,东接原州区、南接隆德县及甘肃静宁县、西毗甘肃会宁县、北邻中卫市海原县,总面积3130平方公里,辖4镇15乡295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总人口4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4万人,回族28.4万人,占59.5%。红色文化深厚,是红色革命圣地,有单家集夜话,会师将台堡等红色印记。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202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86.1亿元,同比增长3.7%;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26.1元,同比增加1785.3元,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24.3元,同比增加1151.9元,增长9.0%。

将台堡镇行政村区位图

将台堡镇革命老区位于西吉县东南部,葫芦河中游川道区,东与马莲乡、什字乡交界,南与兴隆镇接壤、西与王民乡毗邻、北与硝河乡相连,是西吉东南部7个乡镇的中心。下辖16个行政村,94个自然村,土地总面积112.86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人。镇人民政府驻地明台村,距西吉县县城27公里,距甘肃省静宁县城30公里,距固原市区67公里,毗连两省三县三乡镇,经济辐射范围达3600余平方公里,G566和S312、固将公路均穿越集镇而过,对外交通便利。集镇内市政路网四通八达,“五横八纵”道路框架全线贯通,交通体系非常完善。将台堡地处西吉县中心地带,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一核三级”框架的重点镇,也是西吉县副中心。

2022年以来,西吉县抢抓“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重要发展机遇,紧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传承弘扬革命老区精神,紧紧依托将台堡红色文化资源,强化组织保障,突出产业支撑,多方联动,多元发展,结合示范区建设实际,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项目区涉及全镇16个行政村,重点围绕产业基础设施提升、公益性基础设施配套、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4个方面,惠及辖区内农户7000多户2.6万人,辐射带动周边兴隆、马莲、硝河、王民、西滩等乡镇的经济协调发展。全力打造“冷凉蔬菜、红色旅游、环境整治”三个乡村振兴示范带。

示范区宣传片
会师胜地将台堡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中

(一)发挥产业优势,打造蔬菜肉牛产业示范带

从示范区产业发展实际出发,按照在川区发展冷凉蔬菜产业,山区村大力发展草畜产业的发展定位。建设现代冷凉蔬菜设施农业示范园,新建日光温棚26座、采摘棚8座并维修改造旧日光温棚21座,配套建设道路、给排水、供电等配套基础设施。现代示范园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当地农业基础设施,改善了基础育苗条件。新建日光温棚年租金收益85万元、旧日光温棚年租金收益27万元,经营企业年收入149余万元,解决务工100余人次、年务工收入360余万元,有力提升村集体经济收益和解决群众务工。示范园每年育苗6000万株以上,保障了东坡、保林等4个标准化有机蔬菜基地1.5万亩以上的菜苗供应。示范园建设结合农村土地统一经营与农民分项获利、高效节灌设施统一建设与分业配套、农业经营主体改革统一组织与分工协作机制的“三统三分”机制,提高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率,大力打造芹菜、菜心等菜品为主的葫芦河川道区冷凉蔬菜产业示范带,年产值达6400余万元。扶持肉牛养殖发展,养殖产业扩群增量。立足资源禀赋,加强技术指导,优化营商环境,撬动民间资本,提升政企协作发展“温度”。山区村实现“户户种草,家家养畜”,全镇种植青贮玉米2万亩,肉牛饲养量2万头、兑付“见犊补母”资金265.5万元。

(二)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宜业舒适区

深入推进示范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认真落实“拆、清、整、绿、建、亮、管”工作措施,积极推行路长制、林长制、河长制长效机制,深化运用“12333”机制,坚决遏制“乱”的现象、改善“脏”的面貌、转变“差”的印象。实施纪念园周边红色旅游环境整治和会师路至红军寨道路两侧改造及S312毛沟桥头至深岔村段道路两侧环境整治工程,不仅改善了公路沿线的硬化和绿化,同时对纪念园周围群众的房屋外墙及大门进行改造提升。今年以来,重点关注残垣断壁、废弃圈舍、露天厕所、门前“三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重点领域,为项目区内及镇域范围内环境整治做好垂范,以镇域为中心,持续打造“千村千色”,面貌,示范区共拆除残垣断壁3040米、废弃圈舍57座、露天厕所61座,清理“三堆”、砂石堆2177余吨,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4170余吨,清理沟渠河道37条116.7公里,整治乱搭乱建146处,修整路基、护坡28.8公里,修整树坑7770余个,修补围墙26处,绿化道路21.5公里。示范区人居环境质量有效提升,改善了群众居住和就业创业环境,提高了群众爱护环境的主人翁思想,打造了群众宜居宜业舒适区。

(三)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新业态

示范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现有将台堡镇会师纪念园、三军会师纪念馆、红军寨等红色旅游场所,主要以党性教育、旅游讲解和观赏为主,每年接待人数超过101万人(次)。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会师胜地将台堡乡村振兴项目规划建设了红色文化广场、自驾游营地、采摘日光温棚和红梅杏采摘园提升工程等项目,将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三军会师纪念馆、红军寨等旅游场所串联形成旅游环线,为示范区挖掘更多的红色资源,将红色旅游资源与经济发展不断融合,不仅丰富了示范区的旅游模式,同时增加了就业岗位和创新的消费模式,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示范区旅游业发展。加快构建“红色基因+党性教育+产业发展+红色旅游+宜居环境”引领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打造红色旅游新业态。

西吉县:推行“地不外包联产单干” 实现“乡无闲田村无闲人”

当前,“地块小”“不连片”“单打独斗”是大部分村产业发展的缩影。立足当前形势,火集村村“两委”干部逐渐意识到只有村民联合起来才能壮大产业,“地不外包、联产单干”模式便在火集村开始了创新实践。火集村坚持耕地不外包给企业或者个人这个底线,全村耕地统一规划、产业统一布局、农户自行耕种,采用统一经管、分户单干的经营模式,农户还是各自种自己的承包地,既实现了规模化种植的高效益,又保留了农户分户单干的积极性,破解了分散种地农业效益不高的问题,更避免了土地流转掠夺式耕种问题。仅用一年时间,火集村的老百姓人均可支配收入便增加了5300元,这种“联产单干”模式,以村集体为“纽带”,是一个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是既能规模化发展效益良好的种植业、又能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最优解,助力实现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民收入翻倍的“双赢”。

一、“联产单干”模式的基本做法

一是将农户增收与土地增产“连起来”。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由村“两委”牵头,组织种地农户深入分析“种地不富”原因,提出联产构想,绘就致富蓝图,以村“两委”信誉及村集体资产做担保,引导群众将土地整合起来,走出联产步伐,助力农业增产,助推农民增收。

二是将生产要素与市场销售“统起来”。发挥村“两委”决策引领、服务支撑和兜底保障作用,带动群众科学种地。统一公共服务。村集体通过设泵、埋管、架线、扩修等解决水、电、路问题,减少农户投入。统一种植规划。聘请专家对不同地块作出不同作物种植规划。统一田间管理。由村“两委”统一采购种苗、化肥、农药,聘请专人浇水、施肥、打药,提高产出质量。统一上市销售。由村“两委”负责,派出销售员出入区市县各大市场,把握市场行情,合理分配销售任务,提高产业引力。

三是将联产测度和单干效应“提起来”。村“两委”在统一种植规划下不干涉农户种地自由,在做好育苗、冷链运输、销售等联产服务的同时,不断提升产出效益。不断提升“联”的能力。从区外引进技术,春小麦采收后拟抢种白菜苗,形成“一年两茬”种植模式。在两茬“交迭”时期,农户自发形成联合应对农忙,抢抓时间采收、翻耕、种苗,实现了一年两收,考验了“联”的能力,提升了土地产出。不断提高“干”的效应。鼓励农户“自己的地自己种”,明确政策补贴大部分归农户,增强农户增收信心。对农户不愿承包的其他土地,由村集体兜底承接。

开会讨论产业发展方向

收获蔬菜

二、“联产单干”模式的主要成效

一是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空间,最初加入种植合作社的村民仅仅依靠种菜就实现年均增收10万元,另外,蔬菜基地带动了当地及周边富余劳动力务工就业。二是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火集村通过引水上山方式将旱地变为水浇地,推平部分坡地,承包给愿意耕种的村民,撂荒土地得到复垦利用,通过“四统一”种植,用水成本明显减少,土地产值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更加高质高效。三是激发了农民种地积极性,鼓励农户“自己的地自己种”,支持“多干多得”愿望,风险由村集体和农户共同承担,懂技术、有思路、善创新,就有高收益,这既激发了农民积极性,也吸引了外出就业、创业的青年和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返乡务农。四是显著提升了村民凝聚力,联产单干模式提升了党在农村基层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激发了全村创新创富潜力,农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邻里交往更加密切,村民关系更加融洽,文明乡风蔚然兴起。

三、“联产单干”模式的经验启示

一是选好育好村党组织“领头雁”。“联产单干”是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考验,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的村党组织。

二是妥善处理干群关系“矛盾点”。火集村“联产单干”模式刚开始推行的时候,许多农户对合作种地不认同,对产业行情不看好,对村组干部不信任,对地块分配不满意,加上有些农户已经种植了其他作物,不愿破苗改种蔬菜。面对质疑,村集体合作社针对问题逐个进行分析,挨家挨户上门作动员工作,耐心解释并签订保价协议,农户才打消了疑虑。

三是充分激活农村闲置资源“潜能量”。当前,从全镇到全县,仍然还有许多“沉睡”的水、土、林等资源搁置,如果通过改革将其“唤醒”,通过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将其“激活”,通过市场化交易将其“增值”,闲置资源便可“变废为宝”,增加农村可利用资产,增加发展潜力,推动共同致富。

四是大力补齐基础设施“最短板”。作为2020年才脱贫的地区,基础差、底子薄、产业抗风险能力弱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四、“联产单干”模式的推广价值

通过复制火集村“联产单干”模式,周边保林、东坡等村也规划建设了蔬菜集中种植基地,蔬菜产值明显增加、产量明显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更具规模、更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