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建设成效
经验做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塞上牧歌生态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
塞上牧歌生态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区
基本情况
建设成效
经验做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位于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地处黄土高原向鄂尔多斯台地过渡的荒漠化草原地带,历史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此交融,是宁夏东大门,素以“西北门户、关中要冲”而著称。县域面积8522.2平方公里,是宁夏面积最大的县,也是全国266个牧区县中宁夏唯一的牧区县,素有“中国滩羊之乡”之美誉,是滩羊的核心产区和保种区。1936年红军西征解放盐池县城,建立了宁夏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自此,盐池县成为陕甘宁边区的经济重镇、西部门户和前哨阵地,为边区经济建设、全民族抗战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盐池县塞上牧歌生态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规划在北部花马池镇、王乐井乡、冯记沟乡3个乡镇12个行政村实施,项目区域面积67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9%。辐射62个自然村2.4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14.5%。项目区天然草原面积96.14万亩,占全县11.5%,林地面积124.5万亩,占全县8.3%,耕地面积64.67万亩,占全县11.3%。项目区培育滩羊养殖示范村28个,规模化养殖场53个,滩羊种养殖专业合作社32个。滩羊饲养量39.1万只,占全县12.2%,存栏23.4万只,占全县17.7%,出栏48.7万只,占全县25.6%。

2021年,盐池县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资金5000万元,规划建设盐池县塞上牧歌生态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项目区涉及王乐井乡、冯记沟乡、花马池镇等3个乡镇12个行政村的产业增收项目建设、公益性基础设施配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3大类28个项目,惠及农户6541户24217人。目前各项目已全部进入生产或使用阶段,分别发挥着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群众增收、实现项目区滩羊养殖“人畜分离”“出户入园”等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全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打造了示范样板。

项目完成效果

1、项目社会效益。该项目的实施使得通组入户路得到了硬化、主要路口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家家用上了水质达标的自来水,明显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人居环境的需要。在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中,彩票公益金项目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参与,取得了较高的满意度。

2、项目经济效益情况。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带头作用,新建村集体经济高标准滩羊养殖生态牧场8个。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开展“可视化私人订制”等服务,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进行标准化养殖,助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3、项目生态效益。以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为目标,通过建设标准化生态牧场,实现滩羊饲养“人畜分离”“出户入园”,不仅提供了安全美味的食品,又创造出农村绿色舒适的生态环境,为农户的生活添加更多的优美景致,为发展生态智慧养殖奠定了坚实基础。示范区12个行政村,村村有村庄规划、有公共厕所,开展村庄清洁活动,绝大多数村庄垃圾实现集中堆放、污水实现管道排放,生态(水冲)厕所普及率达70.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

4、项目可持续影响。县人民政府整合人才、资金、政策等各类资源要素,配套完善了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利好,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了可持续保障机制和政策激励措施,并按照国家乡村振兴局 中央农办 财政部《关于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严格项目资产管理、落实项目主体责任,有效的保障了项目的可持续性。

特色产业黄花
滩羊产业
井沟肉牛养殖园区
冯记沟务工新村环境整治

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推动项目区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有效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农村劳动力通过就地就近就业或转移就业实现稳定可持续增收,完成了项目绩效目标设定。一是示范村建设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项目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二是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实现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目标;三是打造滩羊养殖“人畜分离、出户入园”,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的产业模式,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兴旺;四是探索发展“项目+支部+合作社+农户(监测对象)”的利益联结模式,建立项目资产带贫减贫和长效运行机制;五是形成符合盐池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为全县乃至全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提供可复制的建设模式。

盐池县曾记畔村:打造村级“红色收藏馆” 红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曾记畔村以红色党建为抓手,以产业为支撑,以“红色”旱塬为特色,对标对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将曾记畔村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基层党建培训研学基地、金融帮扶展示基地”。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创新“三同”模式,让红色“活”起来。强根基,新建红色大讲堂、“七彩梯田”观光台,积极宣传6个革命遗址并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形成红色组团游布局。建队伍,组建兼职教师队伍,由全国劳模、人大代表朱玉国作为讲师团主要成员,同时聘请县内外教授、专家、学者成立师资库。抓教育,大力开展红色教育培训,丰富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使曾记畔村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形成“常规教学体系、三同教学体系、异地教学体系”等一套完备丰富的教育模式体系。

(二)“农文旅教”融合,让村民“富”起来。曾记畔村现有特色养殖的基础上,改扩建生态牧场1处,通过“支部+集体经济+农户”的方式,规模化发展特色滩羊养殖,同时为全村群众、种养大户提供良种、科学饲养管理、销售等有偿服务,逐步提高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三)“党建+五治”促融合发展,让乡村治理“硬起来”。一是以政治作引领,凝聚基层治理新合力。打造红色讲堂主阵地,利用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治理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线下宣讲平台,运用“互联网+学习强国”等线上技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强化党员队伍思想教育,彰显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造支部+”基层治理共同体,通过政治引领把方向、堡垒引领夯基础、服务引领暖民心“三个引领”夯实基层治理根基,开展党史故事分享会、红色电影展播、健康、安全、反诈讲座等46场次,引导党员群众坚定政治方向,强化政治领导。二是以法治作保障,强化基层治理新定力。以“八五普法”教育为重点,聚焦法律需求普及度、法律强制约束度、法律触手覆盖度。以“点对点”教育、“手把手”共推、“心贴心”服务为发力点,全覆盖助力全民守法。三是以自治作基础,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五牙章”等规章制度,建强自治组织,激发自治活力。规范村规民约,开展民主商议村集体资产处置、低保户评选、惠农补贴发放等各类议事24场次,推动村级自主议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真正让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四是以智治作支撑,增添基层治理新动力。充分运用互联网,发挥“智治”支撑作用,以“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平台”为动力,实现智能化手段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四)“党建+五心”促服务优化,让红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结合“1+1+N”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以创建“家庭服务式微网格”为载体,以“安心、暖心、乐心、爱心、舒心”为基础治理脉络,打造五位一体的“五心”家园,力推“微网格+党员中心户+N”工作方法,为党员、村民“零距离”服务。

二、经验启示

启示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推进红色文旅融合,激发乡村经济动力,产业化活力注入是红色遗产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曾记畔村在现有特色养殖的基础上,通过“支部+集体经济+农户”的方式,规模化发展特色滩羊养殖;以打造曾记畔“七彩”梯田网红打卡点为契机,依托“旅游+生态+农业+治理”的新业态,成立合作社,加快推动农业特色化、产业化、标准化,全面提高乡村农旅融合的丰富性和体验性,为村级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村民收入打下坚实基础。

启示二:曾记畔村探索“党建+五心”促服务优化,让红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结合“1+1+N”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以创建“家庭服务式微网格”为载体,以“安心、暖心、乐心、爱心、舒心”为基础治理脉络,打造五位一体的“五心”家园,力推“微网格+党员中心户+N”工作方法,为党员、村民“零距离”服务,实现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网兜”,做到了人户底数清、村庄环境清、安全隐患清、居民诉求清,干群关系进一步巩固,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