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建设成效
经验做法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工农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
工农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
基本情况
建设成效
经验做法

东昌府区在山东省区位图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位于山东省西部,是聊城市委、市政府驻地,现辖9个镇、5个街道和1个经济开发区,共有81个城市社区和139个行政村,总面积949平方公里,人口106.27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宜居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雕刻葫芦文化艺术之乡、闻名遐迩的“江北水城·运河古都”。

东昌府区处在冀鲁豫三省交界中心,坐拥中原城市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等国家和省战略叠加机遇。京九铁路与邯济铁路、德上高速与济聊馆高速在此交汇,构成“黄金大十字”,郑济高铁即将开通,雄商高铁正在建设,建成后可27分钟到济南、50分钟到雄安、60分钟到郑州、70分钟到北京,“1小时生活圈”辐射人口达2亿以上,区位和交通优势将更加明显。并且,东昌府区作为聊城市主城区,医疗、教育、商贸等基础设施优势明显,社会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健全,群众满意度获得感持续提高。

东昌府区工农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位于东昌府区郑家镇,济聊高速路以南、马颊河以东、西邱村至南袁庄村一线以西、聊郑路以北和郑家镇范围,涉及21个村,总占地4.4万亩。示范区规划“一轴、两核、三区、多点”的空间结构总体布局,以“一轴”(产业就业发展轴)串联示范区的重点板块和项目,以“两核”(特色农业核、特色工业核)推动示范区的田园社区与特色主导产业融合,以“三区”(高效作物技术集成区、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镇区综合改造提升区)布局乡村振兴示范区农业产业建设,以“多点”(21个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红色文化展示等多个项目)带动乡村振兴示范区全面发展,在建设中不断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模式。

示范区在东昌府区区位图

示范区行政区划图

第二处示范区红色文化广场

示范区坑塘治理后

示范区农机设备和高标准农田

一、以工带农、工农互促,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示范区培育发展了1800余家从事机械加工“庭院经济”的农户,其中,622户年收入超20万元以上,207户年收入超50万元。依托高标准农田、高效农业观光示范园建设,示范区农业生产结构得到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户土地托管意愿增强,示范区内土地托管面积9800余亩,占到全部耕地面积的40.8%。

二、外引内培、引育结合,人才队伍持续加强。

招引风电轴承、汽车零部件以及农业科技等各领域人才276人,大学生人才64人;实施农村人才培育工程,培训2300余人次,培育乡村治理人才、致富带头人113人,青年人才13人。其中,青年“企二代”代表田安金,研发的汽车铝合金轻量化转向节填补国内空白和产业链断点;“振兴乡村优秀青年”郑晓莉,为“庭院产品”打开海外市场,月出货量达到1500余吨。

三、红色教育、诚信建设,乡村文化日益繁荣。

依托红色文化氛围提升项目,新建2处红色文化广场。示范区群众继承和发扬艰苦奉献精神,自发筹资118万元用于示范区建设。依托信用体系建设,将信义“软约束”转化为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治理的“硬抓手”,示范区内常住人口49183人,基本信息已录入信用平台,采集守信信息1186条、捐款捐物信息222条、志愿服务信息1345条,诚实守信成为示范区的靓丽名片。

四、环境提升、绿色发展,乡村生态更加宜居。

依托示范区建设,21个村人居环境得到整治提升,治理坑塘32亩,弱电入地9420米,建设完成4.3万余米下水道和4万米污水管网,“路水电气房厕以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通过以节水为主题的园区建设,滴管、有机液体配方肥等绿色生产方式得到推广。

五、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基层组织坚强有力。

在村级党组织的带领下,21个村的819人参与到项目建设,村民出工3.1万人次,增收722.4万元,实现农民增收和乡村建设同频共振;示范区内的21个自然村中,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的达到5个。

【典型1】高质量发展“工业”庭院经济
示范区宣传片
高质量发展“工业”庭院经济

东昌府区示范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本地轴承保持器特色工业产业为依托,以农户为主体,以市场化、特色化、品牌化为导向,大力发展以庭院机械加工为主的庭院经济,以工带农、工农互促,推动了工农业融合发展。截至目前,示范区21个村共计7620户村民,有1800余户发展庭院经济,从业人员达到5500余人,示范区内农业强基固本、工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拓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迈出坚实步伐。

一、主要做法

1.政府引领与农户参与相结合。示范区所在的郑家镇,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轴承保持器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轴承保持架之乡”,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中国轴承保持器第一镇”“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等称号。示范区内的工业产业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的机械加工家庭作坊,在本地政府的组织推动和扶持引导,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金帝集团、力得公司已成为当前中国最大的轴承保持器生产制造龙头企业。

2.产业规划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示范区通过借鉴金帝、力得等公司的成长经验,在广泛开展调研和摸底的基础上,对不同层次、不同模式的庭院经济农户进行分类指导,对有帮扶需求的农户优先给予生产技术、销售渠道等方面的服务;对有一定经营基础的农户,重点帮助完善思路、健全管理、规范发展、提升效益;对生产经营管理好、技术水平高、经营效益佳的庭院经济农户,在项目、资金、技术、服务上给予重点支持和奖励,促进其发展壮大,建成典型示范户。 

3.美丽乡村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示范区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该资金的撬动、引领作用,强化道路、用水、供电以及污水处理等乡村基础设施投入,助力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整合专项彩票公益金3216.34万元对村内加工户集中的胡同铺设立砖或水泥路面,强化道路承载力,为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提供更为便捷的生产、运输条件。在示范区建设期间,招引到山东聊城畔城220千伏输变电项目,投资金额1.8亿元,解决庭院经济发展电力不足问题。整合行业部门资金11670万元进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农户庭院的生产生活环境,以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庭院经济俯瞰图
外贸企业分类摆放庭院产品
外贸企业存放庭院产品

二、主要成效

1.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依托产业的发展壮大,示范区内1800余家从事机械加工“庭院经济”的农户中,620余户年收入超过20万元,210户年收入超过50万元。吸纳了示范区内具备劳动能力的273位脱贫群众中的202人参与机械加工,实现了就近就业增收,当前日工资收入平均达到120元,同比增幅达24%。

2.推动了“工农融合”纵深发展。通过“庭院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户种植收入占比逐渐降低,土地流转托管的意愿强烈,有力推动了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又引导更多农户从事机械加工生产。目前,示范区内土地流转托管面积达到1.2万余亩,占到全部耕地面积的50.8%。

3.拉动了特色产业突破发展的引擎。经过精心培育,示范区内由家庭作坊成长起来的规上企业达到8家,一般纳税企业达到103家。同时,示范区内有1300余名青年正在企业务工,务工青年经过系统的机械加工技能实训后,既可在自家庭院通过生产加工实现增收致富,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庭院经济”,示范区内“庭院经济”走出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三、经验启示及推广价值

1.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盲目跟风不如立足实际。对于有一定工业基础的示范区来说,栽花种草的庭院经济效益不高,不如在辖区企业打个工挣得多。

2.要政府搭台,多方受益,建立协同发展长效机制。示范区党委政府通过强化分类指导,根据不同需求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销路等各方面的支持,并帮助农户联系企业,发展零部件代加工的订单经济,呈现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多方参与、群众受益的高质量发展局面,这充分体现出,政府、企业、社会各界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农民从中受益。

【典型2】推行“地长制”、小田并大田 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抓好稳产保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东昌府区依托示范区建设,积极创新探索“小田并大田”的“地长制”模式,闯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主要做法

1.创新思路,实现土地成方连片。一是镇党政班子成员及工作人员对示范区土地进行深入的分析研判,将土地流转托管工作调整为耕地统筹管理,示范区内9个村耕地面积1.2万余亩,根据本村宗亲家族、地势地形、路渠网络等情况,结合相邻地块分布,划为90块大体成方形的土地,每块面积约60—300亩,形成了成方连片的格局;二是每片土地涉及30至60位农户,通过组织片区农户自行推选有威信、有经验的农户作为“地长”,将土地交由共同信任的“地长”进行管理;三是由“地长”组织带领片区农户进行土地耕作管理,形成了一个个能够相对独立运转、以土地为纽带的农户生产小组。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示图

大田效果图

土地成方连片俯瞰图

2.支部“搭台”,“地长”统筹实施。一是“地长”根据片区内农户耕种意愿确定耕地是由“地长”组织自种,或由农业企业进行托管,“地长”负责统一协调、监督管理,解决了原本农户细碎化管理存在的机械化投入成本高、单户劳动力生产效率低、片区内作物种植类型分散等问题;二是改变以往由党支部直接联系土地托管服务企业的做法,改由党支部牵头、“地长”参与,建立村级土地托管服务竞标管理办法,有种地意愿的种粮大户、土地托管服务企业均需通过竞标获得耕作资格;三是“地长”全程跟进种粮大户或中标的土地托管服务企业的种植管理情况,掌握运营状况,保障农户按期足额获得收益;对部分未进行托管的片区,由“地长”兜底接管种植,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3.政府赋能,推进农业增产增效。一是通过整合地块成方连片,政府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长期贷款和飞防等资金,进一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耕种效率;二是制定出台管护制度办法,明确管护责任和具体要求,保障管护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建立健全多方参与、权责明晰、保障有力的管护机制;三是将更多耕种选择交由“地长”和农户,通过政府提供的农业技术指导培训等服务,在市场竞争中激发耕种积极性、提升耕种能力。

二、主要成效

1.探索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新途径。实践证明,“地长”有效发挥了纽带作用,妥善处理了企业与农户沟通不畅、农户对企业信任度不高等问题。通过成方连片的土地管理,减少了农田边角浪费,提高了可耕种面积;也通过统筹财政资金在部分地区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了灌溉和排水条件,解决了土地地势低洼、土壤偏盐碱、排水难等问题,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探索了农民与土地紧密相连的土地经营新模式。以往传统模式土地流转后,农户便与自家土地割裂,由于在地力保持、种植类型、耕种质量降低等方面存在顾虑,无形中增加了流转时的阻力。“地长制模式”下,无论土地流转、托管或者自种,均由“地长”参与经营管理,将农户与土地紧密连接在一起,使农户对土地有着更深的归属感和成就感,让土地规模化经营更顺畅。

3.探索了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农户将土地交由“地长”进行管理,通过规模化种植,经估算亩均能够节约农资、机械费用约200元,按照粮食收购价格,预计农户亩均收益1500元以上。同时,从土地中腾出精力后,农户既可在自家庭院通过机械加工发展“庭院经济”进行增收,也可到企业务工赚取报酬。

4.探索了土地流转托管利益共同体的新概念。“地长制模式”使农户与土地经营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有了更强的责任感,在耕种时的人为风险防范、自然灾害抢险等方面发挥更直接的作用。“地长”的参与监督也有效规避了企业失信导致农户利益受损的风险,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三、经验启示及推广价值

1.农田成方连片扩面积,农用机械可以“大展拳脚”。一方面农户土地流转、托管后,田埂、边角地都能有效利用,扩大了种植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产值。另一方面政府投入大量财力建设排水、灌溉、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高标准农田打造。

2.农户自选“地长”,“自主属性”能够满足农户愿望。“地长制模式”降低了土地集中种植的政府主导性,增加农户的“自主属性”。

3.政府搭好工作台,坚持当好农民增收的“助推器”。纽带一端连着优质企业,开办耕种“超市”,提供流转、半托管、全托管等多种服务;一端连着“地长”,“地长”根据村民意愿和地块情况决定种植模式。

户与户之间以挖沟、垒田埂的方式进行分割,土地面积小且形状不规整,机械化、自动化种植成本高,“小地进不去,大地净转弯”,是各地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