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区由崇明、长兴、横沙等三岛组成,三岛陆域总面积1413平方公里。崇明岛位于中国最大河流长江入海口,是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也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第三大岛屿。西接滚滚长江,东濒浩瀚东海,南与浦东新区、宝山区及江苏省太仓市隔水相望,北与江苏省海门市、启东市一衣带水。岛屿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5℃,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岛上水土洁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到30.62%,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达到88.7%,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断面达标比例保持100%,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3.3岁。崇明区共有18个乡镇,268个村,户籍人口67万人。全区划定耕地保护空间66.33万亩,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2万元。
崇明区花博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位于崇明岛中部地区,毗邻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园,建设范围以花博片区的建设镇虹桥村、滧东村、界东村、三星村、白钥村、富安村以及竖新镇前卫村等七个村的行政区域作为重点,形成集中连片、互动衔接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示范片区规划总面积18.59平方公里,总人口1.55万人。项目于2021年12月获得区发改委批复,2022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2022年11月底完工。
崇明区按照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建设要求,紧紧围绕“五大振兴”总体内容,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挂图作战,全力组织开展了示范区建设工作。
一、立足优势谋划示范区建设新起点、高标准
一是利用好基础优势。片区内陆续完成各类基础设施提升,产业项目稳步推进,示范区内虹桥村和富安村为上海市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虹桥花乡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富安村2020年被评为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前卫村、滧东村建成2021年崇明区乡村振兴示范村;三星村正在创建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前卫村是全国生态文明村,同时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二是利用好产业优势。示范区产业主要以民宿、花卉和都市现代农业为主。其中,示范片区共有民宿(农家乐)总量近300家,占全区30%以上,其中获评区五星级民宿7家、四星级15家、三星级28家,旅游业的收入直接带动农村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花卉产业主要以郁金香、西红花等球根花卉为主,其中虹桥村上药西红花种植基地是国内单体最大的西红花标准化生产基地。前卫村引进盛政集团入驻,通过“村企”合作的方式,集中改造了一批有特色的民宿进行经营并打造了各具特色的四大主题酒店,并托管4A级景区运营,实现对前卫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三是利用好人居环境优势。花博配套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极大地提升了示范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已全面完成示范区内主干道沿线的农宅风貌提升和“小三园”建设,完成主干道路沿线、店招店牌改造、架空线入地、精美墙绘约、沿线绿化,基本形成“白墙青瓦坡屋顶,林水相依满庭芳”的乡村风貌。
二、融合发展展示示范区建设新定位、新形象
示范区以打造乡村振兴区域化发展新高地为目标,从人居环境、产业升级、文化旅游三大方面入手,通过提升人居风貌、升级农业产能、引进休闲旅游业态,连片谋划、融合发展,把示范区建设为一个集农旅融合、休闲度假、健康颐养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镇通过“一环串六珠、两轴展风貌、三区绘五彩、四季见花乡”的方式,将所有区域资源整合谋划,提升建设水准。竖新镇前卫村在高效农场、创意民宿业态基础上,引入更多元化闭合业态,补充消费者乡村体验需求,促进村民和游客的良性互动,形成商业价值相互支撑。
三、点面结合增强示范区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示范区建设在各领域、多方面加强提升,确保整体建设成效。建设镇不仅打造示范区的核心线路,还将红色革命文化通过室内和室外展示空间予以烘托,进一步丰富内涵品质。建设镇积极发动村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呈现整洁有序村容环境,呈现一幅清新秀丽的“水彩画”。竖新镇前卫村注重挖掘“上海雷锋纪念馆”等红色元素和喜园等特色资源,深入地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四、内外聚力构建乡村振兴共参与、同发展
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将市区级奖补资金、条线资源以及各类社会资本集聚投放,实现“多个龙头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目标。区联扶公司为入驻建设镇虹桥村的企业投资5483万元,度身定制郁金香产业基地,让游客看到花开、闻到花香、感受花语;引入苏尼羊驼公司,在虹桥村核心腹地打造自然卷卷牧野,形成生态亲子疗愈基地;引入上海同建咨询公司、瑞茵开心农场等主体,通过集体建设用地点状供应方式,投资建设同建花乡堂酒店和瑞茵康养农文旅基地;在村委会东侧租赁3200平方米存量厂房,打造富安烘焙文创工坊,实现工厂观光、趣味科普、烘培教室、亲子互动和休闲体验等功能。竖新镇前卫村积极探索新型合作模式,挖掘乡村资源禀赋优势,集聚合理性和实效性,契合乡村振兴的整体融合,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村民增产增收。
五、自治管理促进示范区建设有温度、见长效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将乡村治理作为重要内容,通过选树典型、创新机制、示范创建等形式,不断激发示范区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形成“自己家园自己爱、自己家园自己管、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家园自己护”的良好社会氛围。例如:建设镇虹桥村顾伯伯乡村民宿组团,统一品牌、统一分工、统一营销、统一管理、统一结算等“五统一”模式成为实现村组有效管理,组团健康发展的金字招牌;富安村瀛家快乐百户联盟,由一群退休后留在村内的老党员牵头组建,联盟坚持自愿、无偿、互帮、互助原则,凝聚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参与到村庄环境整治、美丽家园建设、推广移风易俗,开展抗疫志愿行动,成为富安村志愿服务和村民自治的一张亮丽名片。
建设镇虹桥村凭借毗邻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东平国家森林公园,距离花博会主会场仅一路之隔的生态环境和地理优势,形成一处由村民自发成立、抱团经营的集住宿、餐饮、采摘、农产品销售功能于一体的村落式民宿群--“顾伯伯民宿“组团”,37户村民“家家有经营许可证,人人是老板”,“顾伯伯民宿”依托村民自治经营乡村民宿的模式很具创新意义,为大都市乡村民宿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集群化发展,从“单打独斗”到整队加盟。
2012年初,顾洪斌回村开办第一家民宿,经历一段时间的单打独斗和艰难创业,在他的示范和带动下,“顾伯伯民宿”经营率逐步提高至94.8%。目前共拥有客房192间、床位307张、餐位530个,实现民宿集群化发展的规模效益。
(二)品牌化经验,从“一家一品”到一个“金字招牌”。
民宿群发展之初,每家民宿都有自己的品牌,随着民宿群规模逐渐扩大,服务标准参差不齐、服务专业性不足、相互压价竞争等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19年,顾洪斌牵头成立了顾伯伯农家旅游经济合作社,37间民宿全部加入,通过深度合作进一步提质增效。
(三)专业化服务,从“面面俱到”到“术业有专攻”。
一是选择一家农户专门从事“布草”租赁和清洗消毒,集约化处理减少排放,保证床单被罩的干净卫生,“家家户户晒床单”的现象不见了;二是通过考察,选择村里4家农户专门从事餐饮服务,其他民宿经营者不单独提供餐饮服务,这一举措既符合现有法律法规对餐饮卫生和安全的要求,又提升餐饮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品质;三是政府部门采取上门普法、专业培训等措施,强化民宿从业者疫情防控、食品安全、餐饮卫生等专业知识的普及,专业化服务受到消费者认可。
(四)差异化竞争,从“单一住宿”到“农旅融合”。
为避免“同质化”竞争,进一步提升“顾伯伯”民宿群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合作社不断在“农旅融合”上下功夫,逐渐打造形成以崇明糕DIY制作工坊、土灶烧饭体验、果蔬采摘体验、“鱼菜共生”生态种养、自酿米酒、骑行社、烧烤垂钓、动物亲子喂养等为重点环节的产业链条。
(五)共治化合作,从“一己之力”到“齐心协力”。
民宿群发展之初,顾洪斌需要事事操心,甚至他的“加盟”邀约都没有村民响应,眼看民宿群计划要泡汤,村里颇有威望的老党员张森带头将自家房屋腾出来装修,成为第一个加入“顾伯伯民宿”的村民。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张森的民宿经常“满房”,游客来往不断,借此他又做起其他村民的思想工作。在“乡贤”的分析和鼓励下,村民们打消了顾虑,转变了观念,主动加盟“顾伯伯民宿”组团,并在十年的发展中深化了“共建共治共享共富”。
二、经验启示及推广价值
(一)创业致富带头人是乡村民宿集群化发展的关键要素。能人带头,致富不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致富带头人要更加积极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团结凝聚广大基层群众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努力奋斗。”正是由于顾洪斌带领村民创业致富的十年坚守,才有了如今村民们的“共同事业”。下一个“顾伯伯民宿”的出现,需要充分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的“领头雁”作用,形成完善的“传帮带”长效机制。
(二)共同富裕是乡村民宿集群化发展的成功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顾伯伯民宿”成功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引领虹桥村第三小组所有村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发展以“共同富裕”为特征的民宿集群。
(三)制度建设是乡村民宿集群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乡村民宿集群化发展,应以2021年6月1日实施的《乡村振兴促进法》为指导,协助相关民宿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四)突出特色是乡村民宿集群化发展的活力所在。乡村民宿集群化发展也需要挖掘特色、突出特色,“顾伯伯民宿”特色体现在打造形成一条具有独特物质和文化内涵的产业链条。
(五)党委政府扶持是乡村民宿集群化发展的必要支撑。建设镇党委政府和虹桥村“两委”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污水治理、垃圾分类、河道治理、绿化美化、道路拓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顾伯伯民宿”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