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建设成效
经验做法
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乡村振兴示范区
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
乡村振兴示范区
基本情况
建设成效
经验做法

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临汾市北部,吕梁山南麓,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因地处汾河以西,故名汾西。全县国土面积880平方公里,下辖7个乡镇,86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总人口14.62万人,常住人口10.46万人。耕地面积42.38万亩,基本农田33.7万亩。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被列入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21年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示范区位于汾西县僧念镇和永安镇,覆盖段村、僧念村、铁金村等6个村(居),面积3.9万亩,辐射人口4584户12939人;县城城区常住人口3.5万人,示范区带动人口总规模达4.8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10.46万人的46%。

示范区以构建“一带两核六区”的空间结构布局为目标(一带:通过串联项目覆盖区域,形成一条乡村振兴特色发展带,向北可以连接到县城,向南可延伸到其他行政村,既为为示范区发展预留更大发展空间,也可有效促进城乡融合。两核:农业现代化示范核和农村生活现代化示范核。两个核是整个示范区的产业引擎和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段村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六区:打造段村、僧念、铁金、府底旧村、马沟村、府底小区六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通过规划引领、产业支撑、突出特色、融合发展,依托段村、铁金村、府底移民小区、府底旧村、马沟村等片区“串点成廊,由廊拓区”,统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文化建设、乡村治理、居民生活等方面在山西率先打造全国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形成可借鉴的山西经验和模式。

一、健全机制保持定力

彩票公益金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当中,采取EPCO(设计、采购、施工、运营一体化)全过程、陪伴式的总承包模式。秉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理念,彩票公益金实施的蔬菜产业项目、就业教育培训基地、府底移民小区楼顶光伏等项目均确立了经营主体,建立了运营机制,确保项目建成后能够健康运行,促进群众持续增收。

二、多元投入增强动力

为推动示范区统筹发展,县级财政整合资金7815.49万元,争取上级部门资金、专项债券资金10713万元,自筹资金100万元,用于示范区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有力推动新时代红色文化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环境整治深度融合,把“资源洼地”变成“发展高地”。

三、利益联结凝聚合力

汾西县瞄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公益性,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按照“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尽量不用专业队伍”的原则,优先吸纳当地群众100余人就近就地就业,人均增收1.5万元。

四、融合发展激发活力

一是城市功能向示范区延伸。全县各级、各类培训将转移至示范区;以段村新时代红色文化研学、师家沟清代民居3A景区游学、智能化蔬菜大棚户外拓展学的农文旅精品旅游线路正在形成。二是示范区建设为县城服务。示范区将成为“城镇菜篮子”和“县域人才振兴基地”,进一步丰富县城服务功能,提升集聚效应。三是两个示范区齐头并进。借力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谋划了汾西县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项目(段村-马沟片区),作为彩票公益金示范区建设的补充和延续,力争把县城周边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样板区。四是主导产业提质增效。紧扣肉鸡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行动,确定府底旧村易地搬迁后续帮扶车间项目(彩票公益金配套项目)为2023年度全县重点工程。项目建成后,新希望六和“链主”企业将入住,发展肉鸡熟食建工业,吸纳150余名搬迁劳动力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2.5万元,肉鸡熟食加工业产值增加1.2亿元。

示范区创建以来,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日报等各级、各类媒体报道10余次。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共计373批次2万余人到段村实地调研。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影响力显著提高。

实施耦合联动 助推五大振兴典型

汾西县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牢记总书记在汾西县僧念镇段村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的殷殷嘱托,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省、市乡村振兴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实施耦合联动,助推五大振兴”的思路,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

1.实施“产业园区+三产融合+联农带农”联动,推动产业振兴。

坚持特色产业优先发展。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产业基地+庭院经济”模式,实施农业现代化智能蔬菜园区项目,在示范区新建11座智慧蔬菜大棚,大棚园区有效种植面积为29.82亩,年产值可达到50万元,直接带动农民就业20人,人年均工资性增收2万元,辐射带动周边100余户农户利用房前屋后,搭建拱棚,种植蔬菜,发展庭院经济。通过发展设施蔬菜,带动发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业,同时,还可组织开展“走进有机蔬菜大棚,感受农业独特魅力”儿童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参观、体验,感受农业科技魅力,推进示范区三产融合互动发展。坚持联农带农持续发展。采取能人带动、返乡大学生创业、群众自主经营等多种形式,建立完善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机制,确保项目区群众特别是脱贫户、监测对象等从中央彩票公益金建成项目中长期受益。建立健全“三保+三入”联农带农机制,即保土地租金、保农户基地务工、保返乡大学生“零投入创业”;土地入股、农民入园、资金入社,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段村农业现代化智能蔬莱园区

段村农业现代化智能蔬莱园区

2.实施“招才引智+培才育才+用才留才”联动,推动人才振兴。

强化乡土人才培养。将原僧念中学改造为就业教育培训基地。依托城郊优势,转化利用闲置房屋,将学校改造为集基层党建、就业培训、技能培训、青少年研学、户外拓展、住宿、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培训基地,年可培训2000余人次。

僧念中学鸟瞰图

强化社会人才回引。印发实施《汾西县关于广聚人才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完善爱才留才保障机制,搭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用人平台,进一步提升管理治理能力。鼓励在外大学生返乡创业,完善产业奖补、金融服务等优惠激励政策,鼓励返乡大学生、在外能人通过发展双孢菇种植、光伏建筑一体化、智慧蔬菜大棚等产业,吸纳本土劳动力,促使其学一技之长,用一技之长。

强化治理人才提升。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强化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在项目建设、后续管理、乡村治理、带头致富等方面的能力,示范区村“两委”全部实现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

双孢菇基地
双孢菇种殖
双孢菇基地

3.实施“乡风教育+文化服务+文化传承”联动,推动文化振兴。

实施乡风教育整治工程。发挥“扶志驿站”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作用,开展“幸福积分”活动,健全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媳妇”评选等活动,引导群众形成正确的道德准则和法治观念,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扶志驿站

扶志驿站

实施文化服务惠民工程。举办“好基地讲好故事” 宣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继续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好基地讲好故事”宣讲活动

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工程。举办新建锣鼓艺术、非遗文化、党史文化展厅,形成威风锣鼓为代表的非遗文化,龙华四烈士之一邢士贞为代表的的党史文化、刘家庄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

汾西县刘家庄红色纪念基地

汾西县师家沟清代民居古建筑群

4.实施“环境整治+低碳生活+绿色发展”联动,推动生态振兴。

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工程。通过实施段村街道排水管网、道路硬化、沿街立面改造、乡村驿站等基础设施工程以及铁金村人居环境提升、府底小区基础设施提升、府底旧村“产村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僧念村道路景观提升等项目,带动周边村庄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实施清洁供暖工程。因地制宜探索“太阳能+”供暖方式,改造98户,推动段村打造低碳示范村,努力成为“零碳村和零碳农户”试点。实施清洁能源产业惠民工程。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节省防水成本的同时,达到了隔热、防水、保温的效果。

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
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
实施清洁能源产业惠民工程

5.实施“建强组织+干部提质+凝聚群众”联动,推动组织振兴。

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建立易地移民搬迁安置区党组织,建立双孢菇、设施蔬菜、肉牛、肉羊、光伏产业链党组织。提升基层干部素质。分层分类开展农村支部书记、第一书记、致富带头人、高素质农民集中培训10余次,培训人数300余人次。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开展“知党恩、讲党恩、颂党恩”活动,提升群众“主人翁”意识和感恩意识,让“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成为共识,更好地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易地搬迁安置点党群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