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政治地位独特,是陕北第一支红军队伍的诞生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第一站,太相寺会议的召开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1427名北京知青在延川插队落户,与延川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工作生活了七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川县是革命老区县,也是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省2022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示范区建设项目涉及2镇15个行政村,其中涉及文安驿镇梁家河、贺家河、白家塬、马家沟、上驿、下驿、禹居、高家圪图8个行政村;涉及关庄镇太相寺、甄家湾、二八甲、王家沟、贺家河、刘家湾、十甲7个行政村。文安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素有“千年古镇文安驿”的美誉。关庄镇境内川大沟阔,水土优良,素有“米粮川”之称。
一、建设成效情况
一是示范区域内乡村振兴水平方面:目前,示范区内产业基础厚实,梁家河区域有机苹果生产示范园区现有果园面积10287亩,年产量8100吨,太相寺流域大棚园区面积700亩,现有大棚1260座;文化资源丰富,太相寺、甄家湾、梁家河村,集中打造了影视拍摄、教育研学、写生创作和传统文化体验“四个基地”,此外还拥有红色文化、长征文化、路遥文化、知青文化要素基于此;生态环境优美,退耕还林以来,示范区内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纳入退耕还林,水土流失得以保护、物种多样性得到丰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得以体现;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明显,充分发挥优秀村书记、第一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能人大户引领作用,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发家致富;新型人才不断注入,文安驿工业园区建成后,对大学生、退役军人等返乡创业提供平台,培训中心建成后,每年可培训40000人次,为人才振兴源源不断输送资源。
二是示范区域内乡村振兴整体性、协同性方面:立足红色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推进农文旅融合,项目建设中将红色文化符号融入示范区道路改造、生态环境提升等项目建设中,通过“红色文物活化”“人才引进强化”等方式,持续改善提升发展环境,实现五大振兴一体发展、融合发展、联动发展。同时,借助示范区生态优势,以苹果和设施蔬菜特色产业发展为突破口,一手抓生态扩容,一手抓产业振兴,推动苹果、蔬菜生产、采摘、加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初步打通了示范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三是示范区建设传承红色基因和发动群众参与情况:示范区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先后召开规划设计、项目征集、可研编制等村民代表会议5次,征求意见建议12条;项目建设前、竣工后均在政府网站、镇村两级公示栏予以公告公示;项目建设中采取群众“投工投劳、务工就业、收益分红”等形式,带动了240多户脱贫群众稳定增收;项目建成后,依靠群众进行管护,充分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全面激发示范区群众内生动力。示范区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现场观摩教学、讲述红色故事”等主题活动10余次,受众达2000余人次,组织开展“走访慰问、孝老爱亲、环境整治”等系列为民服务志愿活动20多场次,将“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原生动力,让红色文化贴近群众生活、走进群众心坎,打通服务老区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二、项目实施效益
社会效益方面,项目建成后,部分返乡农户发展苹果产业和承包经营大棚,生产方式得到转变,收入持续稳定,受益脱贫人口达3600人。依托“红色+”特色资源和农业发展基础,持续推动“产业+”的融合理念,依托乡村旅游发展的带动能力,打造“红色+绿色”全域旅游模式,促进五大振兴联动发展。依托关庄镇太相寺、甄家湾村等红色文化和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推动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实现产业兴旺,促进生活富裕。同时,人居环境项目实施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延川县乡村环境综合治理进程,早日实现人民群众对“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好人居环境向往。
经济效益方面,项目建成后带来的年直接经济效益770万元,其中: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年产值可达370万元,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有机苹果示范区建设项目年增收240万元,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甄家湾乡村旅游发展项目,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带动第二三产业年增收30万元;延川县乡村振兴培训中心建成后,年培训收益达100万元,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同时利用示范区项目撬动,带动周边群众提升产业品质和发展第二三产业,预计带来的年经济效益达500万元。
生态效益方面,项目建成后,实现甄家湾村雨污分流,年减少河流排污量达1000方。甄家湾和梁家河村建设花园及道路绿化,直接增加绿化面积10000余平方米。将“绿色生态”理念贯彻太相寺大棚和梁家河山地苹果种植各环节,在大棚种植中建成沼渣、沼液储存池,通过管网向每座大棚输送有机肥料;在苹果管理中推进“果—沼—畜”水肥一体化循环农业建设,确保产品绿色无公害。乡村风貌整体提升率达95%以上,人居环境改善率达95%以上。
可持续影响方面,2022年项目中,产业类项目将持续为示范区群众提供产业基础,在一定时期内是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可进一步辐射带动周边村组,发展大棚和苹果产业,实现土地产值的最大化;基础类项目为乡村旅游提供基础保障,依托乡村旅游发展的带动能力,打造“红色+绿色”全域旅游模式,进一步吸引更多游客到此,对项目区内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培训中心建成后,承接全县各类培训,采取有偿服务,为项目区村集体收入提供保障。
延川县作为革命老区县、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022年抢抓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机遇,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000万元,聚力推动示范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着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确定一个好目标——富民兴村
延川县中彩项目示范区以“乡村全面振兴,农民共同富裕”为终极目标,建设文安驿镇绿色生态循环苹果示范园区、关庄镇太相寺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推动产业提质增效。通过果业、畜牧、传统蔬菜转型发展,为延川县现代农业建设探索道路,示范引领农业发展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通过打造果业、设施蔬菜升级版,为延安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水平先进、运行机制高效、综合效益显著的动力核,辐射带动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竞争力大幅提升,农林牧业产业收入持续增加,预计到2025年项目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不低于10%,达到2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
二、扶持一个好产业——设施农业
延川立足县情实际,坚持以产业提质为主导、以“扶持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为目标,投入中央彩票公益金1430万元,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大棚产业,建设关庄镇太相寺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园区建设按照陕北地区3年内领先、5年内不落后、15年内正常运行目标定位,高标准规划、设计、施工,有效解决了过去零敲碎打、反复建设的问题。协调拆除老旧低效大棚108座,建成95式新型温室大棚112座,有效解决了三代大棚起架低、面积小,不便于机械耕作等问题。在棚区制高点建成沼渣、沼液储存池,通过管网向每座大棚输送有机肥料,确保大棚产品绿色无公害。配套安装了自动卷帘、自动控温、轨道运输、水肥一体化、小环境监测等智能设施设备,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农资等管理成本。
三、选择一个好路径——绿色发展
延川县在示范区项目建设中瞄准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导向,投资中彩资金1343万元,建设文安驿镇苹果绿色生态循环苹果示范园区。示范园区在建设过程中,一是推进“果—沼—畜”水肥一体化循环农业建设。实施果园有机质提升措施,实现果园精准高效灌溉、施肥,切实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二是推进远程网络建设。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图片和视频实现“病虫害远程诊断”和“专家+农民”远程“一对一”交流培训。三是推进智慧果园建设。通过在果园建设小型气象站、病虫测报机、土壤温湿分析仪等机器,提高果园管理效率。四是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将万亩苹果示范园区全部搭建了防雹网,保证了苹果增产增收。五是推进品牌化建设。加快苹果产业品牌化建设步伐,加大区域整合力度,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苹果品牌,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形成统一的商品标识、统一发展理念、统一品牌战略,统一实施运作,不断提升苹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六是推进苹果溯源体系建设。将产地、果园、果树和苹果变成数字信号生成二维码,通过二维码消费者可以了解苹果生产管理、分拣包装、贮藏配送的每一个环节,让消费者看着放心,吃着开心。通过项目支持、高效管理、品牌带动,苹果品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减灾抗灾能力的加强,亩均增收达2500元以上。
四、筑牢一个好基础——红色引领
依托“红色+”特色资源和农业发展基础,持续推动“产业+”的融合理念,依托乡村旅游发展的带动能力,打造“红色+绿色”全域旅游模式,促进五大振兴联动发展。依托关庄镇太相寺、甄家湾等红色文化和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推动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实现产业兴旺,促进生活富裕。在示范区北部致力于打造太相寺——甄家湾村“红心古貌”红色农旅综合体,通过“红色+培训研学”“红色+休闲康养”发展模式,用红色文化资源带动旅游产业活起来。投资980万元,维修太相寺会议旧址,建设太相寺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东征历史展馆陈列布展及农耕文化展陈,完善基地周边基础设施,将沉淀多年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利用起来。项目的实施,预计带动太相寺及周边5个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1年15722元增长到2025年22000元左右。
延川县坚持以“党建引领、技术支撑、一园多能、强村富民”发展思路,以项目建设力促产业发展,在大棚经济上“做文章”,争取中央彩票项目资金1430万元,着力将关庄镇太相寺区域智慧大棚园区打造成为全县现代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青少年红色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创新基地。
一、规划建设一步到位
按照陕北地区3年内领先、5年内不落后、15年内正常运行目标定位,聘请专业公司高标准规划、设计、施工,有效解决了过去零敲碎打、反复建设的问题。协调拆除老旧低效大棚98座,建成95式新型温室大棚112座,总占地225亩,棚均占地2.2亩,有效解决了三代大棚起架低、面积小,不便于机械耕作的问题。同时,在棚区制高点建成50方沼渣、100方沼液储存池,通过管网向每座大棚输送有机肥料,极大地提高了施肥效率。
二、管理运行一键操作
配套安装了自动卷帘、自动温控、自动打药、运输轨道、水肥一体化、小环境监测等智能设施设备,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劳力、农资等管理成本。原来一家两口人最多可以管理2个棚,而且特别辛苦。现在棚里的好多工作实现了“一键式”操作,自动温控和小环境监测功能实现了手机APP远程操作,农户躺在家中就可以完成不少棚里的农活,平均每户可以种到4棚以上。
三、党员群众一起用力
将4名园区种植户、瓜菜技术员、经纪人、农资经销商中的党员组织起来,及时成立关庄镇太相寺大棚产业链党支部,隶属镇党委管理,党支部书记由在园区务棚的村支部书记兼任。安排园区2名党员联系17户种植户,跟进传达上级精神、协调解决种植、管理、销售等环节遇到的突出问题。确定2名责任心强的种植户担任党员中心户,负责基础设施管护、园区保洁、疫情防控等日常管理,着力提升园区治理水平。
四、产品质量一个标准
充分发挥产业链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引进种植康苹翠蜜西瓜、星甜24甜瓜、天鑫2号西红柿、78-9辣椒等名优瓜菜品种。通过小环境全方位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光度、水肥一体化科学滴灌、全面使用沼渣沼液等有机肥料,实现了精准化、规范化管理,有效保证了农产品质量。经专业机构监测,园区瓜菜产品全部达到了无公害、绿色化标准。
五、富民强村一体推进
与北京新发地等全国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签订销售合同,实行“订单式”销售。积极探索政府促销、电商直销等销售方式,引领关庄绿色瓜果蔬菜走出延川、走出陕西、走向全国。预计园区年产值可突破370万元,单棚年均收入达到6万—8万元,比老式大棚高出至少3万元,亩均收益是大田种植的40倍以上,两年内便可收回建棚成本。村上按照每米棚每年50元的标准,将大棚分租给本村和周边村农户经营,村集体每年可稳定增收15.5万元。同时,依托太相寺会议旧址红色教育基地,为全县中小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实践体验提供生动平台,不断提高棚区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