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经验做法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
基本情况
经验做法

盐都,位于盐城西南片区,是全市经济、文化、教育中心。盐都现辖8个镇、4个街道,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和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总面积1016.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0.65万。沈海等三条高速公路贯穿盐都全境;南洋国际机场可直达首尔、北京、台北、深圳、广州等30多个城市;盐通等高铁的开通,让盐都更快深融长三角、接轨大上海。

盐都区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级生态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苏北唯一的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

系统谋划推进路径 精心绘就示范创建“盐都新画卷”

自2022年10月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单位名单以来,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以党的二十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锚定“探索苏北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打造‘鱼米之乡’乡村振兴典型样板”创建目标,建立工作机制,细化创建任务,一体推进“五个振兴”,农村美、农民富、产业强的乡村振兴秀美画卷正在盐都大地徐徐铺展。

一、强化部署、健全机制,构建高效能创建“强磁场”

(一)坚持高位推动。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区长任组长的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去年10月,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创建工作,对细化创建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形成创建合力提出要求。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部署示范县创建工作,要求抬高工作标杆,打破路径依赖,制定实施意见。今年2月,召开区委农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工作。印发《盐都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2023年工作方案》等指导文件,聚焦“五个振兴”“六大园区(食品未来科技园、台湾农民创业园、现代渔业产业园、七星现代化农场、现代种业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等重点领域,推行“清单化+项目化”模式,确保示范创建可观可讲、可复制可推广。

(二)完善工作机制。安排2名区委常委、2名副区长牵头负责五个振兴工作专班,明确5名四套班子领导牵头负责“六大园区”协调机制,明确11名区领导挂钩1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并选派11名驻村第一书记,形成以1个领导小组为统领,5个专班为支撑,6个园区为载体、11个村居为示范的“1+5+6+11”工作机制,切实提升示范创建组织化程度。

(三)细化任务安排。印发《盐都区高质量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实施意见》,部署实施“45610”创建行动,即:聚焦“四区”定位,畅通“五赋”路径,构建“六共”体系,实施粮食生产、特色产业等“十大”工程,编印示范县创建简报7期。结合示范县创建和年度重点工作推进,编制形成“三重、三清单”任务书,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节点化抓实工作推进,夯实创建基础。2023年上半年,已开工建设示范创建项目54项,占计划数98%。

二、聚焦重点、明晰路径,编制高水平创建“施工图”

(一)稳粮食提产能,守牢国之大者底线。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牢牢守住74.08万亩耕地红线和9.42亿斤粮食总产量的底线。稳定粮食生产面积,重抓春耕备耕、赤霉病防治等生产环节,夯实夏粮“丰产丰收”基础。积极参与种业振兴“揭榜挂帅”,区农科所育成的“盐麦3号”“盐糯20”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建成2个省级特色农机化示范基地,全区粮食烘干清洁热源替代做法获央视报道。高标准推进“吨粮田”建设,在楼王镇试点建设全省首家1600亩智慧灌溉示范区,郭猛片高标准农田获评全省首批示范项目。

(二)强产业提质效,推进高质高效发展。依托区域内国家级龙头企业和国家级农业强镇,加紧打造优质稻米、草莓、大闸蟹3条特色产业链,基质蓝莓接受市高质量发展项目观摩,粮食科技产业园入选全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典型。以融合发展为路径,做优“土特产”文章,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成立全市草莓产业发展促进会,“鲜之都·盐都”旗舰店开业。6.8万亩荷藕基地通过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认定,大纵湖大闸蟹入选全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创成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2023年上半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24.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6%。

(三)美环境提颜值,打造宜居宜业典范。高水平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稳步推进农房改善、农村户厕改造等工作,新创成中国传统保护村落3个,累计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3个、传统村落13个,创建总数全市第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连续五年获评全省第一等次。试点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行动,引导农民自治自管、自律自省。规范村级自治议事程序,全面推行“四议四公开一监督”工作法,强化清单制推广应用,小微权力清单典型经验获全省推广,创成省级现代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

(四)增收入提后劲,夯实富民强村根基。大力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加强就业援助和创业扶持,2023年上半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10元,增幅连续10年高于城镇居民。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村集体资产租赁、资源发包、入股分红等增收路径,2022年所有村(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32万元以上。

三、创新改革、集聚要素,打好高质量创建“组合拳”

(一)强化改革攻坚。制定《盐都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办法》,盘活农村土地资源。2023年上半年,新增用于农业农村建设用地数量150亩,重点打造S229、S125、青年路西线三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做好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全省首家试点开通农村集体资产智慧监管服务平台,全省首创村级服务采购全闭环管理模式,农村“三资管理”新路径入选省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二)强化人才支撑。出台《盐都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培养一批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扶持青年农民、退役士兵等群体创办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130家,带领群众发展草莓、葡萄等“一户一棚”特色产业,实现就近创业增收。2023年上半年培育高素质农民2412人,返乡入乡创业人员1303人。有序开展“新农菁英”招录计划,新招录129名大学毕业生和转业士官全部到岗,累计培养“定制村干”128人。召开“院校扶农•专家富民”乡村人才振兴发展大会,形成“十大院校联姻十大产业、百名专家助力百家基地、十大主播带货十大农品、百个岗位引进百名菁英”的“双十双百”模式。

(三)强化资金保障。财政优先支农,2023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农林水支出预算(不含上级转移支付)8.9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1.54%,其中上半年涉农财政资金投入达4.34亿元,较上年明显增加。金融大力支农,上半年新增涉农贷款余额12.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