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中游,地处湘鄂赣三省边陲要冲,辖18个乡镇、1个街道和1个工业开发区,总人口为40余万人,国土面积3507平方公里,属江西省第四大县。
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武宁紧紧围绕“生态强县作示范、绿色崛起勇争先”总体战略,聚焦“绿色产业集聚区、开明开放创新区、生态文明典范区、城乡融合标杆区、幸福生活样板区、县域治理实践区”“六大定位”,推进“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文明城市、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四个创建”,绿色光电产业、大健康产业、矿业循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产业、智能家居产业、数字经济产业“1+3+2”六大生态工业、突出休闲养生的生态旅游业、突出绿色安全的生态农业等等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县工业园先后被授予江西省节能灯产业基地、江西省绿色照明高新技术示范园、江西省绿色广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绿色光电产业成功入选“江西省首批工业示范产业集群”,武宁因而被誉为“灯饰之乡、光明之城”。旅游业已初步形成湖岛观光、山岳避暑、峡谷漂流、温泉洗浴、溶洞探险、宗教朝觐、农庄体验及休闲娱乐等八大类产品体系,是全省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全省旅游产业园区县。
江西省武宁县把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作为“三农”工作重要抓手,聚焦五大类创建任务,紧盯“1+10+100”创建目标,着力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领域寻求突破,形成多点结合、全面提升的工作格局,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武宁模式。
一、创新三项机制,着力激发示范创建活力动能
(一)创新项目机制。将示范创建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全县重大项目管理目录,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要求,全面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截至今年6月,37个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已全部启动实施,累计投入资金29.9亿元,占计划总投资45.3%。严格按照“周推进、月调度、季协调”调度机制,对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开展常态化督导,实行销号管理,确保示范创建落到实处。
(二)创新投入机制。落实完善示范创建“大专项+任务清单”机制,大力争取上级支持,搭建资金整合平台,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资金筹措模式。截至今年6月,成功争取中央资金2亿元,乡村振兴专项债专项资金3.24亿元,发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贷款1.4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6.5亿元。
(三)创新考核机制。建立示范创建管理考核制度,将创建实施情况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作为绩效考核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联系,动态掌握示范创建体系标准,加强监测重点指标任务落实,推进示范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突出四大重点,着力提升示范创建质量水平
(一)突出精心培育,实现产业兴旺新提升。以“一乡一园”建设为抓手,聚焦武宁青山绿水生态优势,突出“一只蜂、两棵茶、三条鱼”(中华蜜蜂,野生茶和油茶,西海鳙鱼、鲟鱼、鳗鱼)特色产业,唱响武宁“中华蜜蜂之乡”品牌,擦亮武宁“野生茶之乡”招牌,“武宁宁红茶,味香冠天下”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向全国推宣。成功创成宋溪镇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申报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创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新引入农业项目2个,投资规模13亿元。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首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促进农旅融合发展,打造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各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家。2023年上半年全县休闲农业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营业总收入达16.8亿元。
(二)突出人居环境,实现生态宜居新提升。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成功申报省级示范乡镇3个、示范村30个。高标准推进“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建设,全县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4.3%、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在全省率先建成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实现了村庄环境管护精准化、便捷化、智能化,推动乡村环境从“一时净”到“一直净”。连续五年获评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连续四年在全省村庄环境长效管护评估中排名前三。建立“生态修复+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成功举办全国首届林长制论坛。
(三)突出文明创建,实现乡村治理新提升。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推进基层党建“三化”建设。深入开展基层党建“五联五创”树示范活动,选树省市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8个。深化公德平台“积分制”运用,成立“公德超市”20家。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积极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选中国好人4人、江西好人17人、全国“最美家庭(五好家庭)”2个、全省“最美家庭”6个,成功创建国家级文明村镇4个、省级文明村镇11个,实现县级以上文明村镇行政村全覆盖。
(四)突出农民增收,实现生活富裕新提升。聚焦“守底线、抓示范、促振兴”目标,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加强产业帮扶基地和乡村资产项目管理维护,采取就近就业、公益吸纳、创业带动、劳务输出等办法,强化脱贫人口稳岗就业10494人,开发公益性岗位482个,推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推进产业发展型、资源开发型、服务创收型、资产盘活型、股份合作型等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达到了5个,2023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074元,同比增长6.2%。
三、强化三重保障,着力推动示范创建取得实效
(一)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常务副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五个工作专班,由县委分管领导担任办公室主任、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具体负责统筹落实、规划指导、协调推进示范县创建及后续发展建设各项工作。2022年连续第3年获评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优秀等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考核好等次。
(二)强化人才保障。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教育培训,选派县委乡村振兴特派员38名,注重选拔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充实到乡镇领导班子。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学历提升行动,2023年上半年培育98名“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与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校地合作”,成立武宁博士联合会、全省首个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成功申报“两山”转化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申报成为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
(三)强化要素保障。建立健全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相适应的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23年上半年县财政公共预算投入乡村振兴领域资金42675万元,同比增长51.11%。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优先保障农业农村发展用地需求,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以工业化思维做强龙头企业,将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纳入全县高质量发展目标考核,2023年上半年新增农业建设用地21亩,累计签约项目3个、在谈项目3个。健全企业、农民参与实施机制,引导农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已成立16个乡级、144个村级乡村振兴促进会,争取2023年实现乡、村乡村振兴促进会建设全覆盖。